李宗光:明年滞胀概率有多高
时间:2021-11-1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0月通胀数据出炉,CPI、PPI均超预期上涨。其中,CPI受近期食品(猪肉、蔬菜等)价格上涨带动,加速上行,同比上涨1.5%,预期1.3%,较前值提升0.9个百分点;PPI则受大宗商品涨价影响,同比继续大幅上行至13.5%,预期12%,连续3个月创有记录以来历史新高。

上周,官方PMI公布,制造业PMI为49.2,连续2个月低于50分界线以下,连续7个月出现放缓。分项中,生产、订单等“量”相关的指标继续下滑,而原材料价格等“价”相关的指标大幅攀升,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两者持续分化的趋势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增长下降-通胀上升”是典型的滞胀表现。今年以来,增长下降和PPI通胀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并对A股板块表现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上游周期、新能源等板块涨幅居前;而下游消费服务、家电、食品饮料和医药等受上游涨价等因素影响,表现较差。

明年经济怎么走,“滞胀”趋势会强化还是反转,是市场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市场也存在极大的分歧。某种程度上,滞胀前景的走势,将成为明年大类资产和A股投资的“胜负手”:

1)如果“滞胀”反转,则明年下游消费成本压力舒缓,叠加今年股价调整,“核心资产”王者归来概率极高,而周期品和新能源等板块或迎来深度调整。

2)如果“滞胀”强化,并大面积扩散,则明年消费压力将大幅增加,今年还在观望的“时间朋友们”及背后的粉丝,最终会割肉离场,而新能源相关的板块,部分周期品及科技相关的板块或会跑赢大盘。今年核心资产属于“败而不溃”,如果滞胀形势显著恶化,量变导致质变,明年核心资产或将迎来“大溃败”。

滞胀:多来自外生冲击

“滞胀”一般分为两种,即周期意义上的滞胀和经济意义上的滞胀。周期意义上的滞胀,即“增长下降-通胀上升”的一种状态,这个在日常“宏观对冲”策略和股市方向选择中影响较大。但这并不代表社会真的发生了“滞胀”,更多的是一种边际变化带来的“滞胀”预期。另一种“滞胀”是经济意义上的滞胀,即增长出现了实质性减速和通胀出现了实质性加速。比如增长从6%放缓至4%以下,同时CPI从1%上升到4%以上,这种状态会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极大威胁,影响社会稳定。

在一个良好运行的经济体系中,“滞胀”是很难持续存在的。经济衰退伴随需求下降,进而对价格上涨造成“通缩”效应;反之,物价上涨,会以价格信号的形式,推动供应和产出增加,从而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

因此,“滞胀”本质上是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一个“突变”现象,是市场信号(暂时性)失灵,或运转瘫痪。因此,“滞胀”是一种小概率状态,需要极其严格的条件。过去数年,市场上不断有人Call“滞胀”,屡次落空,即与此有关。因此,过度频繁地谈“滞胀”者,大多缺乏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此外,滞胀也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宏观当局面临“抑制通胀”,还是“刺激增长”的两难,政策空间大幅压缩。

一般来说,“突变”状态多来自于“供给端”和“外生冲击”。比如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4美元/桶一年之内上涨至10美元/桶,之后数年上涨至40美元/桶,对推升核心通胀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他的外部冲击可能包括:战争和军管措施、全球供应链脱钩、禁运、有形之手和政策过多干预(配额、加税)、各种加剧供给刚性措施等。

一般说来,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外生冲击风险会上升;一个经济体市场化程度越高,供给弹性越大,则滞胀风险越低。

“滞”:周期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难度上升

在“滞胀”前景的研判上,市场对明年经济出现周期性放缓的预期较为一致。疫情至今,外贸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两大动力率先复苏,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复苏;而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和基建)复苏相对滞后。

展望未来,在疫情持续的情况下,我国出口短期内将维持高景气状态,但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放缓,将成为经济周期下滑的最大拖累:

1)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当月同比下跌13.2%,连续3个月同比负增长;百强企业销售额10月份同比上年下降32.2%,绝对金额连续3个月环比回落。

2)全国各线城市房价出现同步回落,土地市场遇冷,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或将进入一个下行周期。2015~2016年,房地产市场处于同步上涨阶段,一线涨幅领先于二线,二线领先于三四线。2017~2020年间,各线城市之间出现分化。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因素冲击下,一二三四线房价同步出现回落;同时土地市场急速转凉,土地溢价率接近于0,各地流拍现象不断上升,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在快速转凉,有可能进入一个较长阶段的同步下行周期。

房地产政策急转弯的可能性不大,效果也将存疑。一方面,土地市场遇冷中短期内很难逆转;另一方面,很多购房者预期发生重大变化,选择持币观望,需求出现结构性下降。最重要的是,“房住不炒”高压线下,房地产市场大宽松的空间基本被锁死。

疫情冲击和能耗控制下,消费和投资复苏乏力,是经济周期下行的另一隐忧。疫情过后,消费接力复苏,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但在疫情反复下,消费遭受“二次打击”,反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