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央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进行解读。
如何操作?
今年以来,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相关政策正持续全面推进。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意见》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发挥统领作用。根据《意见》要求,接下来重点领域和行业将陆续推出碳达峰实施方案,并加快行动落实。而相关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本次的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也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那么央行碳减排工具如何操作?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进行:金融机构向碳减排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央行则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实际上可以看作三年期的再贷款,利率明显更优惠。而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我们认为其实就类似低利率的PSL。
多少规模?
规模短期或不大,但具备较大拓展空间。央行提供碳减排支持工具是有要求的,一个是领域上要求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并且强调,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另一个是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LPR大致持平,也就是说主要针对的还是资质相对好的企业。所以并不能简单根据这些领域的存量贷款规模,去估算整体操作量。而考虑到之前的棚改货币化,我们认为未来碳减排支持工具或许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不是降息,而是定向宽信用
虽然此次支持工具利率较低,会向银行投放低成本的基础货币,但现在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还是要看OMO利率和银行间资金利率,短期下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次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后,预计OMO、MLF等投放基础货币量会减少,继续保持资金面稳定。就类似于7月份降准后,银行间资金利率并未下降。所以还是要看后续其他的公开市场工具如何操作。
所以我们认为,类似于以前的支农再贷款、棚改货币化,此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结构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多是定向去宽信用。
后续货币政策如何走?
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尤其是房地产下行压力较大,而这次的碳减排工具更多是起到结构性宽信用的效果,那么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又会如何推进?
我们在专题《供给和需求:哪个下行多?》中提到,最近几周的需求下行压力已经高于供给。因而政策转向稳增长是大的方向。而在通胀仍有压力、又不希望放水刺激泡沫的情况下,结构化的工具在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直达实体去进行定向的宽信用。所以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而等到供给端政策执行有所放松,经济从类滞胀转向类通缩,降息的空间才能打开。
资产配置方面,相对利好新能源领域,因为这次是降低相关领域的融资成本,进行定向支持。而对利率债或许边际偏空,主要是定向宽信用的影响。不过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利率债若有调整则性价比重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