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
时间:2021-11-08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今年“十一”长假,本该秋高气爽的华北地区阴雨连绵,而长江以南却经历了史上最“暖”的国庆档,还没等缓过神来,10月中旬的一轮大范围寒潮倏忽而至,全国各地网友都大呼反常。

不仅人们感知到的天气不太寻常,数据统计更能说明问题。历数今年过去的约300天,全国范围内一项项天气纪录被打破: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3月14日至15日,京津冀晋等12省市出现近10年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这一年,极端天气罕见地频繁“打扰”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另外一些人的人生。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今年的异常天气,“南旱北涝”取代了人们更为熟悉的“南涝北旱”,究其成因,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称,是由多重因素叠加形成:夏季风环流系统组合式异常是主因;拉尼娜是北方秋汛持续的元凶之一;以及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等。

今年冬天,拉尼娜再度降临,虽然有可能导致冬季气温偏低,但今年是否会是冷冬?考虑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全球已然形成共识,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增多增强源于全球变暖。在中国河南暴雨的同一时期,西欧、美国也遭到洪灾袭击。截至10月,美国损失10亿美元以上的天气气候事件多达18次。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全世界都处在“命运共同体”。

即使幸免于威胁到人类生命的极端天气,更有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10月31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气候大会在英国召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十分明确,而全球温升不超过1.5℃的长期目标该如何共同实现?

时间或许是唯一的答案。

秋汛秋雨和“南旱北涝”

在进行极端天气事件解读的过程当中,脑海里永远要装着中国雨季进程的一个概念。

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包括降水“北多南少”、南方地区秋老虎明显、登陆台风数少但10月频繁、双拉尼娜事件对副高等气候影响十分典型……10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面对媒体,集中回应了公众关切的气象问题。

据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数据,今年以来(以下数据均截止到10月25日),全国平均降水量634.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6%。北方地区降水量668.7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的684.5毫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市)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于是,那些罕见的场景发生了:南疆极端降雨叠加天山季节性融雪,7月中旬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遭遇洪水。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暴增,在8月底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线”。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意外遭受了极端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

而在我国南方,今年夏秋被持续的高温所笼罩着。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指日高温达到或超过35℃)有1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4.3天。9月以来,南方地区平均气温达22.7℃,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高温少雨致使广西、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今年的降雨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异常,副热带高压强盛且北抬,稳定维持,加上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雨带在北方维持,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高温少雨。

气象学上所称的副热带,即一般地理上所说的亚热带。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也称西北太平洋副高。

“副高是造成我国夏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高辉曾这样解读,西北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尤为突出,“我国酷暑的持续、雨带的变化、台风的活动等,大都与副高直接相关。”

冬季到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副高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移。从夏到冬,副高再有规律地自北向南撤退。

可以这样讲,一定程度上,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决定了中国的雨季进程。而今年,副高显然“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跳到了我国东北至太平洋西北部的日本海一带,远远超出常年一般只到黄河流域的范围。

以河南暴雨为例,中央气象台回应称,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相对偏北,和台风“烟花”之间形成了稳定偏东气流,给河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并且由于副高位置的异常,河南正处于副高边缘地带,对流明显,短时强降雨特征明显。

“我国是一个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极为显著的国家,所以在进行极端天气事件解读的过程当中,脑海里永远要装着中国雨季进程的一个概念。”周兵说。

随着副高移动的位置南北往复,我国南北方通常会先后形成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梅雨雨季、东北雨季、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

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正是描绘华西秋雨的景象。“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偏北,使得华西秋雨强度增强,华北到东北西部等地的降水明显增多。”周兵表示。

周兵分析称,秋汛秋雨与“南旱北涝”的成因也受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