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三省一市正在从“各补短板”走向“共拉长板”。
11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调研座谈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上海市委部署要求,发挥好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和重点区域建设,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3年来,在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开放平台的基础上,上海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把三省一市各自的优势,打造成共同的长板。
高水平开放协同
10月19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来到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进行长三角一体化海关布控查验协同试点货物现场查验,这批货物主要是集成电路芯片,货值133.2万元。
实际上,这批货物是从上海浦东机场海关入境的,但并没有在浦东机场开箱拆袋,而是经由浦东机场外形查验后,直接送到博世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仓库。再经过园区海关查验后,这批货物被直接送上了生产线。
“苏州工业园区90%以上的货物,都是通过上海进出口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副关长顾惠娟告诉第一财经,园区内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要进口一些真空包装、防光包装、恒温储存的高新技术货物,但这类货物在普通环境下拆箱查验会影响性能品质。“一旦打开可能就无法再使用,造成企业损失。”
2020年12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与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率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海关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针对的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经上海浦东机场海关进口的这类高新技术货物。
顾惠娟说,这一试点优化了进口查验作业模式,平均每票可以节约1/3的查验时间,同时也减少口岸普通环境下查验对这类高新技术货物造成的影响。
对于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而言,这项试点预计一年可以为企业减少170万元的损失。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已开展67票长三角查验协同,监管货值2828万元。共有16家辖区企业、115项商品,通过了这一试点备案。
当前,长三角区域正在协同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对记者表示,接下来还将通过战略合作,争取上海机场、上海港等口岸向苏州工业园区前移,共建“城市航站楼”、数字货站等,探索人才、数据、科技成果等要素在两地的资质互认和流动便利,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我们在某些领域处于无人区,大家一起闯总是更安全,也更有底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说。
共闯“无人区”,长三角需要加强协同,发挥各自的长板和优势。
龚正指出,上海要增强功能辐射,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打破行政壁垒,努力实现从“各补短板”走向“共拉长板”,避免“零和竞争”做到“合作共赢”,在深化“项目协同”的同时迈向“共同行为准则”。
加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龚正指出,要带动长三角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自2013年9月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设立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已扩容至21个,还增设了上海临港新片区,扩展了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范围。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后,长三角实现了自贸试验区的全覆盖。目前,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施面积共705.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个,承载了区域的核心经济功能。
5月10日,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联合发起设立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以加快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形成共同推进国家战略的合力。
成立2年的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共60.15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同时,园区又被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有近40项由园区负责或参与推进。
沈觅表示,苏州自贸片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又具有中新合作的特殊“基因”,在制度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将深度借鉴新加坡自贸港先进经验,编制’深化中新开放合作,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打好制度创新系统战、集成战、纵深战。”
孙扬澄说,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的背景下推进制度创新,是苏州自贸片区的一个亮点。希望通过开放协同,苏州工业园区能够一起共同承担改革开放的任务,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沈觅也表示,将通过开放高地联动合作,加快从资源要素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全力构筑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