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内陆、西部、山区、四线。
这四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你会对这样的城市有什么印象?
别的不说,人口总是外流的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是488.7万,2010年六普的时候,常住人口下降到了447.2万,下降了41.5万。
从五普到六普,全国人口增长了5.84%,它的常住人口减少了8.49%。
然而到了2020年七普的时候,它的常住人口数据竟然回升了11.7万,增加到458.9万。
这十年间,高铁修得四通八达、机场建得到处都是,人们外出更容易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出打工潮、一城又一城的抢人大战,这个西部四线城市竟然都扛下来了,不仅扼住了人口外流的大趋势,居然还能让常住人口增加了十多万!
2020年相比2019年,其省内17座地市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除却省会,它是唯二人口正增长的普通地市。
这“事不寻常”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
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与岷江在此交汇,始称长江,宜宾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全市辖3区7县,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宜宾只是一个四线城市,也非网红城市,很多人对宜宾比较陌生,但说起五粮液却是无人不知,而著名的五粮液就产自非著名的宜宾。
西部地区人口外流的大趋势下,宜宾常住人口还能做到“浪遏飞舟、逆流而上”,是因为它近几年在经济发展上做到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2015年,宜宾的GDP是1470亿元。
而当年,中国最牛的一个县——昆山,GDP是3080亿元,是宜宾的2.1倍。
2020年,宜宾的GDP是2802亿元。
而昆山2020年的GDP是4276亿元,是宜宾的1.5倍。
一个是长三角地区的耀眼明星、发展引擎、经济重镇,一个是久居深山无人问、户籍人口远大于常住人口的西部四线城市。
可是他们的差距,从2.1倍到1.5倍,肉眼可见地在缩小。
岂止是昆山,多少沿海地级市的GDP在2015年的时候排在宜宾之上,2020年的时候却远在宜宾之后。GDP增长速度被宜宾碾压的那就更多了。读者朋友可以默默查查自己家乡的数据。
宜宾2020年GDP是2015年的1.91倍,而同期全国的数据是1.47倍,四川省的数据是1.61倍。宜宾既超越了全省平均数,又大大超越了全国平均数。
通常来说,城市间也存在“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因为资源会向发达地区集聚。可宜宾却在短短的五年间就从“落后生”摇身一变成了异军突起的“潜力股”。
宜宾人口和经济“人财两旺、双双耀目”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破解“马太效应”的呢?
三.
事情还得从2016年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说起。
2016年前,宜宾是一个“一白一黑”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所谓“一白”,是指以五粮液为龙头的白酒,“一黑”是指煤炭及煤化工。
2016年,宜宾经济总量虽然是四川省第四,领跑川南,但“一白一黑”的传统产业结构前景堪忧。
一是白酒、煤炭这样的传统产业不能吸引人才、留住年轻人,宜宾本土学子学成归来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是宜宾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也必须逐步缩减矿产资源开发;
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新时代,必须要有创新引领和科技支撑的新兴产业。
为此,2016年宜宾市委市政府在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战略,即在巩固提升名优白酒、化工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战略既定,就看行动。
但一无新兴产业基础,二无相关专业人才,从零起步,宜宾要怎么行动呢?
实践出真知,宜宾在后续的摸索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双轮战术”驱动“双轮战略”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四.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绝非一日之功,既然沿海等一二线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不妨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一张白纸好绘图,利用我们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2020年四川省全社会用电2865亿度,而外送水电高达1300亿度)、周边成渝地区的产业集群,配以强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去挖他们的成熟企业。
说到新兴产业,深圳的企业是必挖的。
位于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的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被宜宾从深圳挖来的智能终端企业。
从壮胆来,到壮大在宜宾,朵唯见证了宜宾智能终端产业从零起步的发展历程。
目前,宜宾三江新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已有233个智能终端制造项目入驻,其中从深圳挖来的项目有中兴、康佳、朵唯、苏格、领歌、酷比、邦华等品牌手机以及裕同科技、天珑移动、得润电子等品牌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手机整机产品为主、泛智能终端领域的产业体系。
2020年,四川省手机产量约1.3亿部,宜宾一地即接近7000万部。现在每10个非洲人用的手机里,就有1部“madein宜宾”。宜宾已成为深圳手机行业协会选定的西部唯一一个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基地。
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