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从“创新动能指标”“工业利润指标”“内需发展指标”“消费结构变化指标”“市场信心指标”等多个维度,以22座城市为样本,分析当下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出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与晴雨表。
截至10月29日,全国23座万亿GDP城市之中,除南京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公布了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这21座万亿GDP城市及作为准万亿GDP城市的东莞作为观察样本,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GDP竞争以及通过设立“创新动能指标”“工业利润指标”“内需发展指标”“消费结构变化指标”“市场信心指标”等多个维度,希望从这22座重点城市前三季度经济运作,分析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五对城市GDP位次竞争激烈
多个城市经济体量迈上新台阶。21世纪经济研究院注意到,前三季度经济总量破万亿和破两万亿的城市都在进一步增加。
其中,前三季度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增至14座(含南京),宁波、青岛和无锡为新晋之城。去年同期为11座城市,包括GDP总量前10城市和天津;此外,前三季度GDP突破两万亿的城市则从去年同期的上海、北京,扩围至深圳和广州。重庆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19951.89亿元,距此仅差“一步之遥”。
从GDP增速来看,22座样本城市中,近半数经济同比增速超过10%,武汉经济复苏势头仍不减,前三季度达到18.8%,佛山表现也很抢眼,以11.4%的增速排名第二。此前受疫情和暴雨、洪灾叠加影响的郑州,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仅7.0%,作为对比,今年上半年郑州经济增速达到12.5%。郑州正为经济恢复努力,10月22日,郑州市召开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千方百计把灾情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成效”。
西安在22座样本城市中经济增速最低,仅5.7%,但与2020年同期的4.5%的增速比较,仍表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但根据西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该市的GDP增速目标为7%,因此在第四季度西安仍需要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突破。
两年平均增速是疫情之后,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新指标。两年平均增速越高,体现出城市经济发展势头更稳定。
22座纳入本次研究的城市中,7座城市前三季度的经济两年平均增速高于6%,包括重庆、苏州、成都、杭州、青岛、无锡、南通。武汉是唯一两年平均增速低于3%的城市,这客观体现受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前高后低、逐步恢复常态”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成都前三季度的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有望在年末成为国内第7座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此前的一场会议上,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表露了成都的这一信心。
东莞四季度的经济表现同样值得期待。前三季度,东莞GDP达到7694.62亿元,与已是万亿GDP城市的西安与福州相比,东莞在经济总量上实现反超。2020年末,东莞以9650.19亿元的经济总量与万亿GDP之城“失之交臂”。2021年,作为制造业之城的东莞,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该市推出了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期增强自身对宏观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此外,依托于松山湖高新区升级而来的松山湖科学城,又因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而在产业链之外构建了科创链。21世纪经济研究院预计,东莞有望在年末正式成为国内第24座万亿GDP之城。
前三季度,城市间发展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GDP第四城之争处于白热化阶段,广州领先重庆的优势逐步缩小——三季度末广州GDP高于重庆仅77.23亿元,而上半年广州尚领先198亿元。
2017年之后,重庆经济受汽车产业影响,落后于广州的差距一度拉大至千亿元。但随着重庆开始以智能制造推动经济转型,2020年之后重庆与广州GDP差距缩小至500亿元内,并在2020年三季度首超广州,由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位次也随之发生动摇,重庆是否有望取代广州,从而改写我国城市竞争格局,这一悬念或许将延续到今年末乃至更长远时期才能最终揭晓。
根据前三季度GDP排名,将在第四季度展开激烈位次之争的城市还包括宁波和青岛,泉州和南通,济南与合肥,西安与福州。
其中,宁波和青岛的GDP排名之争最为胶着。三季度末,宁波仅领先青岛22.54亿元。近年宁波发展势头较猛,从2016年落后青岛1540亿元到2019年末反超青岛244亿元,仅历时三年。2020年后,青岛奋起直追,当年末仅落后宁波8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差距拉大到100亿元,三季度青岛又一次缩小差距,到年末能否顺利实现对宁波超越,将是城市间竞争力的一大看点。
广州经济增长三成源自新动能
城市经济的“三季报”不仅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也可通过分析城市经济共同性特征,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进行预判。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从“创新动能指标”“工业利润指标”“内需发展指标”“消费结构变化指标”“市场信心指标”等多个维度,以22座城市为样本,分析当下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创新动能指标”包含了研发费用增速及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集成电路的产量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