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指数"发布,世界城市日有哪些中国声音
时间:2021-10-3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2021年版《上海手册》正式发布。经历了世界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正努力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坐标系。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各类不确定性的冲击下,超大城市尤其需要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设立的国际日,旨在促进国际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携手应对城市面临的挑战。

“城市承载了全球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人类的美好家园,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战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

应对气候变化主战场

“1978年~2020年,中国实现了7亿人进城。城镇建设用地由1981年的不到1万平方公里发展到2019年的13.37万平方公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

1949年~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数量由132个增长到687个,建制镇数量由2000个增长到2.1万多个。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占比大幅提升。根据规划,“十四五”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到65%。

目前,中国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问题。城市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聚集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随着全球变暖,各国城市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相关挑战和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不可预测的灾害风险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多。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城市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也需要采取创新举措,全面系统提升城市韧性,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看来,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社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增长,更适宜居住,同时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

因此,韧性城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的关键要素是碳中和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城市。”郑时龄说。

而在一个超大城市里,要实现韧性城市的目标,就更为复杂且具有挑战。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常住人口2400多万,且各类要素高度集聚,各种流量相互交织。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上海正着力打造韧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现之一,就是探索建立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更好发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作用,让城市更有序更健康更安全。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上海市签署了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王蒙徽表示,住建部与上海市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共同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和方法,为世界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碳中和城市的中国经验

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但中国的城镇化,目前还面临一个新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

“学界基本判断是,2035年前后中国城镇化水平会达到75%,我们还有1.5亿~2亿人要进城。”王凯说,考虑到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也意味着,203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会处于人口、碳排放两峰叠加的阶段。

在他看来,发达国家的减碳是在城镇化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进行的,而中国是在城镇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减碳的艰巨任务。也因此,接下来这10~15年的窗口期里,中国要尽快形成绿色技术体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城市是减碳的主阵地,但目前城市建设的增量和存量都面临着挑战。比如,未来1.5亿~2亿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新增住房建筑,同时存量的9亿城镇人口也要改善居住质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在10月2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城乡建设领域确实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碳排放占比预计还将呈上升的趋势。

对于中国接下来的城镇化进程,既要实现双碳的目标,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多重目标的叠加,使得中国需要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而对他国形成借鉴。

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当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10月2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

王蒙徽表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处于关键时期,城市可持续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