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碳达峰方案出炉,能源工业交通等行业变革加速
时间:2021-10-2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发布。《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方案》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具体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对比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方案》在工作原则方面,再次细化了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要求。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综合上述工作原则,地方在落实中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是要在全国一盘棋、统筹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安排地区的整体部署和行动方案;二是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所谓“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是指地方要在能够满足能源安全和经济这两大目标的基础上,稳步实现清洁发展。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

对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目前光伏和风电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约在5%以内,到2030年二者的比重约在7,考虑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二者的体量几乎翻了一番。如果把光伏和风电做对比,光伏在灵活性上更胜于风电,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发电项目,可以满足就地消纳的需要,因此前景更为广阔。

林伯强表示,目前水电的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未来水电建设将受制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潜能。西南地区建设水电的条件较好,区域发展不成问题,但从全国来看,未来十几年内水电的发展可能面临天花板。

对于核电,林伯强认为,一方面,核电从筹备到建设的周期较长,因此《方案》没有给出短期规划目标。另一方面,核电技术的安全问题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国适宜发展核电的区域人口分布密集,这使得核电布局必须谨慎。以当前技术水平来看,核电不会大规模增长,适宜稳妥推进。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还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都不能称之为很大的挑战,实际进展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个目标水平。

“近几年,风电和光伏基本都保持了每年9000万千瓦以上的新增装机,距离2030年还有9年时间。即便净增长8亿千瓦,到时也会突破12亿千瓦。”袁家海说。

袁家海认为,《方案》没有提出15亿千瓦,甚至更高的预期目标,一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稳定,二是为了防止新能源市场过于“狂热”。他强调,各种能源发展需要协同有序,而非突飞猛进,否则将会造成投资浪费和产业泡沫,以及电网消纳障碍,加剧弃风弃光。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储能在《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多达13次,甚至比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更高。

其中包括,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曾鸣表示,储能是《方案》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要克服当前的发展瓶颈,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攻关。储能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既要实现各种技术自身的突破,也要协调配合好多种技术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上,整体安排、统筹发展。二是管理创新。各类储能技术如何进入市场、采取何种运营模式,给予何种政策支持,需要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新能源汽车2030年要冲刺1000万辆?

《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