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1日,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举办。
“链接数字时代,蓉入美好生活”在10月20日~21日举行的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上,成都对数字经济做出如此“畅想”。
成都的节奏,正好落点在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规划。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对外公布,数字经济以专门一节进行了详细布局,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
成都正主动顺应发展潮流,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将数字成都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本届创交会顺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着眼构建数字合作新格局,以更高水平的数字成都建设更有质感、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的幸福成都。
“中国正面临登顶数字经济最好的时间窗口。”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只是地理层面的区域经济,还面临诸多融合问题,“数字化的成渝,可能是下一步评定双城经济圈融合程度的关键。”
成都构筑数字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成都数字经济迎来了颇多机遇: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项目四川试验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
不仅如此,成都还启动了“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5G+、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供应链+、绿色能源+等新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经济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能发展。
“据相关统计,数字经济规模已达8800亿元,占GDP比重49.72%。”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先进制造领域,成都坚持以数字化为制造业赋能,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APP开发和企业“上云”,培育了积微物联等一批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华为云等27个云平台,4万家企业“上云”,有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4月,中国信通院与紫光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显示,成都在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位列第四。
9月6日,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榜单上,成都位列第六位。
“事实上,成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被低估了。”马光远表示,成都的人口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目前成都人口超2000万,跨入超大城市行列,这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是数量,从人口素质来看,成都在全国也处于一流水平”。
此外,马光远认为,城市宜居、交通方便、城市创意指数高以及拥有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都是成都明显的优势,从综合实力来看,成都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拥有全面坚实的基础,“如果抓住数字经济这个最大引擎,10年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比现在还将更具竞争力和活力”。
记者注意到,成都已提出新目标:将力争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前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
数字链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就在成都畅想通过数字经济,推动城市构建美好生活的当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
《纲要》指出,双城经济圈要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千兆光纤接入网络广泛覆盖等。积极发展物联网,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试验验证,实施车联网试点示范建设工程。加快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要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其中包括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重点领域数字化发展;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等等。
在重庆邮电大学网络协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樊自甫看来,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领域互补性强,具备打造数字双城圈非常好的基础。
当前,两地的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四川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6万亿元。重庆数字经济规模达6387亿元,该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我们也要看到,两地的数字经济规模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樊自甫说,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对周边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数字经济是关键。”此前,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中国区总裁康晓宇曾明确表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因为数据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康晓宇认为成都和重庆首先要有数字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挖掘各种数据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两地的产业协调和升级。
如今,这一数字互融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后正在全面提速。樊自甫认为,成渝地区共建数字双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