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9%,季度经济增速提早跌至5%以下,这着实有点超预期。
由于去年低基数效应,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高达18.3%,以2019年为基数的两年平均增速为5%,相较6%左右的潜在增速比较接近。当时,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提出了“稳增长较小的窗口期”,但依然存在“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问题。
二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速提高到5.5%。虽然内需在稳步恢复,但二季度消费和投资恢复依然较慢,外需是否能延续强劲增长还有待观察。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前夕,央行宣布降准,中央要求加快“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释放着明显的“稳增长”“促投资”信号。
三季度经济未能延续二季度向上修复的态势,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增速均在下行,两年平均增速回落至4.9%。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疫情、汛情、特大暴雨等冲击,也有大宗商品高位运行等外部因素冲击,还有限电限产、房地产调控等带来紧缩效应等冲击。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稳增长政策会发力,宏观政策会加大纾困力度。但面对当前多重不同来源的冲击,似乎并没有单一的政策“良药”,未来还需提高政策协同效应,包括要避免“运动式”减碳、房地产市场过度紧缩等。
散发疫情拖累消费
梳理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原本稳定恢复的消费,在三季度受到一波明显冲击。
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4.2%,二季度的月度两年平均增速从4.3%稳步升至4.9%,虽然远不及前些年8%左右的水平,但稳步恢复的态势很明显。三季度这一趋势被中断,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降至1.5%,1-9月份累计增速处在3.9%的水平。
这跟国内散发疫情有关。5、6月份,广州、深圳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对这些地区的消费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三季度疫情影响则在进一步升级,南京疫情波及国内多个省市。正值暑假出行旺季,多省建议避免跨省旅游,学校提前召集家长学生返回,机票、住宿、出行等消费受到明显抑制。例如,8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5%,今年以来餐饮收入持续正增长的态势被中断了。
除了疫情、特大暴雨、南方汛期等因素,汽车消费回落也是一大拖累因素。7、8、9月份,汽车类限上零售额同比下降1.8%、7.4%、11.8%。这类大宗消费的回落,跟汽车缺芯相关。乘联会披露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下滑5个月,汽车经销商库存数据跌至2018年新低。当然,汽车消费的连续负增长,也跟去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带来的高基数有关。
消费跟居民收入有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22万元,实际增长2.1%,略低于同期GDP增速(2.3%)。考虑到去年居民收入增速较低,可以预期今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大概率会低于正常水平。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每一轮疫情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但在彻底结束之前,仍将长期压制居民和企业的风险偏好,抑制消费和投资有效修复。9月消费较8月有所改善,后续消费可能仍将在低水平上逐步恢复,恢复强度和节奏取决于疫情以及就业形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当前国内消费偏弱,表面上会被疫情掩盖,实际上是群体收入受到影响之后的表现,也是收入结构分化的表现。由于高收入群体资产价格判断能力强,随着货币投放量加大,资产价格泡沫进一步形成,会导致富人收入越来越高,但是他们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很小,这需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来提振我国整体消费。另外,从我国疫情防控来看,因为疫情原因会限制一部分人的流动,形成对消费的局部冲击。
房地产业短期剧烈收缩
根据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分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季度增加值出现少见的负增长。其中,三季度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8万亿元,同比下降1.6%,房地产业占当季GDP比重为6.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数据发现,自1992年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房地产业季度增加值同比负增长的仅有三次,分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8年的三、四季度(降幅最大为6.2%),其次就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一季度(降幅为6.1%),再就是今年三季度。
房地产行业遭遇短期剧烈收缩,是三季度经济增速下行的重要因素。三季度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较二季度下行8.7个百分点,当期GDP增速仅下行3个百分点。这也拖累了三季度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相关消费等数据。
上半年房企“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等金融审慎管理机制陆续落地,部分热点城市调控政策密集发布,部分企业资金压力导致市场紧张,房地产市场迅速转冷,更多城市房价转跌、部分城市出台了“限跌令”。
银监会数据显示,随着“房住不炒”政策落实,9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为8.6%,较全部贷款增速低2.9个百分点。
为避免房地产行业整体下滑以及风险传导,围绕地产融资政策的“矫正”工作正在进行中。10月15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央行发布会上表示,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