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勇于担当作为、大胆探索创新、努力破解实践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宣传推广。广州南沙区从一片滩涂,到承担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的重要发展使命,这片803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样本之一。
广州南沙区立足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发展思路、新兴与未来产业发展路径、国际化人才特区打造、高水平开放与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体系等方面,创造性地采取了很多首创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借鉴。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广东海丝研究院,深入调研南沙近年来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方面的创新实践。
2014年,踌躇满志的谢嘉生与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广东医谷”项目落地在广州南沙区。彼时,南沙获批国家第六个国家级新区还不到2年,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可谓一张白纸。
“当时下这个决定非常冒险,毕竟当时南沙在生物医药产业上几乎是零基础,产业政策与配套都十分欠缺,为了给双方信心,我们当时还专门邀请了很多专家来论证这个事。”直到今天回忆起当时的决定,谢嘉生依然感慨。开园两年,广东医谷的入孵率就实现了近100%,并成功获评生物医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同谢嘉生面临的问题一样,2019年,当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初次到访南沙时,这里并非他唯一的选择。为了选择一个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他带领团队辗转于浙江、湖南、江苏与陕西多地考察。
“广州南沙一没有专业人才储备,二没有航空航天工业基础,将产业化基地落在这里的风险较大。双方为此沟通了长达1年时间。”所幸,中科宇航最终选择了南沙。2020年,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迎来签约动工仪式。
巧合的是,谢嘉生与杨毅强所代表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在当时均属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而南沙在此方面的产业基础几乎为零。
如今,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蝶变为南沙未来全力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集聚了辑因医疗、兆科、卫视博、健齿生物等一批明星企业,而航空航天产业也被视为南沙未来着力打造的新兴优势产业,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相继落地,中国航天第三极呼之欲出。
一切看似巧合,背后却颇有深意。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南沙凭借一路跨越式发展、折叠式进阶,仅用了短短数年就从无到有创造了历史,堪称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样本。
南沙踏准了转型发展的节点在下决心是否落地广州南沙前,广东医谷的执行总裁谢嘉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最早接触南沙区是在2012年,彼时南沙区刚刚获批国家级新区。作为经济开发区的南沙,最早将招商的重点定位在吸引一些上规模的制造类产业、大型项目身上。
“因为只有这类项目的效益见效才快,我们第一次与南沙接洽时,很大一部分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理解还只是概念,教育普及过程花费了双方很长时间。”谢嘉生坦言,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周期长、投入风险高,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时确实承担了很大压力。
2014年,广东医谷确定落地广州南沙。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谢嘉生团队当初选择的明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需要非常包容与开放的环境,南沙作为自贸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两者非常搭配。”
尤其是南沙对创新的包容程度,谢嘉生感受颇深。他2017年底引进的基因编辑初创企业辑因医疗,是一家针对遗传病和癌症开发创新疗法的前沿技术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并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在基因编辑出现风波时,南沙依然坚定地支持整个项目的运转。”谢嘉生说。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基因编辑领域的头部企业,2020年底,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
在南沙区政协副主席、商务局局长谢晓晖看来,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需要建设培育期,非但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甚至还要承担押注失败的风险。“但作为回报,新兴产业一旦成功,其贡献也是巨大的。”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当南沙2017年选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时,同行者寥寥。“前几年投入虽然未见收益,但持续几年后再回看时,却已见‘森林’。2017年之后,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明星企业已在南沙形成集聚之势。”谢晓晖说。
集聚效应为南沙带来了知名度,帮助南沙在吸引海归人才方面迅速建立起优势,为南沙引来了300余名工程师。同时,人工智能明星企业的估值在短短几年内攀升至数十亿美元。
随着生态建立起来,南沙的人工智能产业开始在汽车、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开花结果,南沙在智能汽车、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产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