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有完全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想清楚要对华达成怎样的目标,它应该向美国人民公开、坦诚地表明它的目标。但同时,我也能理解拜登政府为什么害怕讨论中国,因为如果试图对中国保持理性,就会被指责对华软弱,...
中美关系无疑是21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遭遇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陷入几十年以来的最低点,不禁令人感到困惑,中美两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美能否避免一场重大地缘政治竞争?双方竞争的本质与核心问题是什么?中美关系走向将如何影响世界整体力量格局?今年9月,新加坡学者型外交官马凯硕的新书《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在书中,马凯硕以西方外交家的视角全面评述中美双方战略优势与劣势,尝试解答中美关系的“世纪之问”。
马凯硕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他曾于1971年到2004年期间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还曾担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达15年。马凯硕以第三方视角长期关注中美竞争态势的发展,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设性建议。
近日,马凯硕通过视频连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他指出,美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在没有一个全面对华战略的情况下就掀起了一场同中国的较量,这导致了它在国内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在国际上粗暴插手他国事务,将冷战思维运用于中美关系中。
“在这一点上,拜登政府有完全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想清楚要对华达成怎样的目标,它应该向美国人民公开、坦诚地表明它的目标。但同时,我也能理解拜登政府为什么害怕讨论中国,因为如果试图对中国保持理性,就会被指责对华软弱,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马凯硕说。
“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它的首要的目标是改善美国人民的福祉,这也本该如此,那么美国可以通过与中国合作而不是与中国作对来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福祉。因此,与中国的地缘政治较量虽然看起来不可避免,但也是可以避免的。”马凯硕说。
拜登对华政策受缚于国内政治《21世纪》:让我们从书中的关键结论开始。你提出,中美之间的重大地缘政治较量既不可避免,但也可以避免。你可以展开谈谈整个观点吗?
马凯硕:我们今天在世界上目睹的是一场重大的全球悲剧。一方面,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之间重大的地缘政治较量正蓄势待发,因为根据一个长达2000年的地缘政治规律,每当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今天的中国——的力量即将超过世界头号强国,总是会遭到世界头号强国的打压。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它的首要的目标是改善美国人民的福祉,这也本该如此,那么美国可以通过与中国合作而不是与中国作对来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福祉。因此,与中国的地缘政治较量虽然看起来不可避免,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21世纪》:为了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政治决策,你可以谈谈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是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台吗?
马凯硕:毫无疑问,美国的政治团体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共识,即美国应该对抗中国。我认为,乔·拜登总统如果要客观地决定中美关系的话,可能会更愿意与中国合作。但事实上,尽管他在2019年总统竞选中称,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和制裁让美国人民受到了伤害,但他就任后也无法解除关税和制裁,因为美国国内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政治共识,即美国应该对抗中国,对中国采取消极立场。
对我来说,这很令人困惑。因为作为美国的朋友,我认为,既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世界上最好的智囊团、世界上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那么美国应该能够理性对待中国。但恰恰相反,可悲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行为非常不理性,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对华负面情绪中的种族歧视《21世纪》:你在书中提到,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至少部分出于白种人对黄种人的恐惧心理(yellowperil)。能否详细说明一下,非理性因素如何在美国外交政策决策中发挥作用?
马凯硕:这就是我这本关于美中关系的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原因,因为我在《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中指出了美国对华政策不仅是由理性因素驱动的,也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情绪因素是在西方心理中存在了近800年的对黄种人的恐惧,这是从蒙古人在13世纪几乎征服了欧洲时开始的。这是没有西方知识分子或美国知识分子谈论过的事情,尽管这是一个真实的因素并能够解释为何美国对华做出如此情绪化的反应。
在我的书中,我用具体的证据证明了“黄种人恐惧”是美国心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130多年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排华法案”。如果没有对黄种人的恐惧,为何会通过这样一部法案?它不仅在美国人心理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中也起到了影响。我在试图让美国人意识到它是如何影响美国对中国形成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醒他们应该理性而不是非理性地对待中国。
《21世纪》:这种历史上对黄皮肤人种的不信任为何会在美国重新出现?
马凯硕: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理解情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