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三年行动方案》)。这是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要做到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行动方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要求以国企公司主体为重点,聚焦国企改制的进一步深化,规范化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更好地推进国企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目前,从中央企业到各省市国企有近千家试点企业启动改革,国企各项改革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北京市行动方案》)近日印发,为首都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北京市行动方案以国企改制为抓手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北京“两区”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等重要发展战略机遇,加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提升北京国企改革综合成效。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在实践中推进国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国企改制的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深入丰富。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动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资本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首要的是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一以贯之。
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及时落实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要突出抓好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探索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聚焦国企改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自2003年11月出台《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来,相继颁布了系列法规,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等各项工作。从法律意义而言,国企改制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以打造市场化公司主体。要加快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国企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国企应推动董事会应建尽建,同时要理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落实董事会职权。要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推进管理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力度解决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2015年的22号文确定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后,陆续出台诸多政策,但还存在不少落实国企改制的困难和障碍。尽管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提出要在2018年底基本完成剥离任务,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阻碍因素,导致该项工作推进难度大、进度慢。依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针对历史遗留难点问题,以不同方式剥离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明确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收官的时间表。
坚定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
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正式通过,国企改革进入三年关键阶段,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提速。要突出体现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坚定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
要坚持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行动方案》推进正是抗疫的关键时期,依托我国国有经济强大和高效的资源动员能力,发挥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独有优势。国企在我国“全民战疫”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意义。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提质增效、迈向新经济阶段,国企未来在引领新经济和发展中仍要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提升国企竞争力。国企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大力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着力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混改的国企在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方面率先突破,真正形成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紧抓中央战略部署实施落地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使得国企改革进入到出成效、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