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虽然我们平常都聚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营销上,更注重解答我们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上遇到的问题。
有时候,很多读者还是会问我一些特别宏大的问题,比如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国民经济问题。
诚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环境和国家政策这两个基本点。
但是,我基本上都是告诉大家,关于宏观经济的判断一定要等官方发布的数据公布以后,才能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这不,10月18号,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我们接下来会结合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数据,大致上判断出经济的大环境和未来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数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用两年平均数?
因为2020年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所以,按照正常的计算来说,用两年平均数更能看出经济增长的状态。
大家明显看到,整个增长速度是一个向下的情况。
分产业来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51430亿,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320940亿,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
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50761亿,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9%。
可以直观看到,经济增速最快的还是第二产业,但今年第三季度比第一、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势头没有那么猛了。
在第三季度,我们面对的经济下行压力是越来越大的。
全球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各种原材料、能源价格都还处于上升通道当中,国内部分省份因为供需不匹配和能源“双控”政策限电停产,再加上受到了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的压力在数字上已经显现出来了。
但是,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数字回落0.1个百分点仍然在一个合理区间,在可控之内。
这就像是一个经历了手术正在恢复的病人,一开始的治疗和恢复效果见效很快的,可能病痛的地方在减缓,越往后越不痛了,甚至没什么感觉,慢慢回到了正常的水平,这实际上是一个符合预期的稳定恢复态势。
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在顶着疫情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确立了这些基本面,我们需要关注庞数据下的这几个关键信息。
哪几个呢?
第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CPI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以及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支出的影响程度。
对很多企业来说,CPI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润情况,预期内的小幅上涨说明居民消费增加,可以刺激经济。
但是,过高的上涨,特别是CPI超过5%的时候,就代表着通货膨胀发生了,美国今天正是如此。
PPI就代表着企业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代表着成本,对应着原材料和生产环节付出的代价。
很明显可以看出,9月份,PPI同比大涨10.7%,创下1996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上一次PPI指数突破10%的时候还是在2008年8月,当时涨幅是10.1%。
后来08年通过拉动内需的政策刺激了消费,拉动了GDP增长,增速与PPI指数达到了一个相对匹配的对冲位置。
但是,今年10.7%的PPI对应的是9月0.7%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两边的剪刀差达到了巨大的10%。
也就是说,物价没有增长,需求也表现的并不强烈,但是企业面临的是生产端的价格上涨,在亏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这个剪刀差的来源还是在于大宗商品能源价格的疯狂上涨。
前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了8.9%,比上半年扩大2.1个百分点。
我们从行业去看,石化、煤炭、金属价格上涨的影响比较大,国内石化相关行业前三季度涨幅都在10%-30%左右。
煤炭、金属相关行业供给偏紧,前三季度,煤炭相关行业同比上涨幅度超过30%,大家知道为什么电非常紧缺了?
钢铁、有色行业同比上涨幅度超过20%。
可以说,原材料商这一次赚的是盆满钵满了,他们甚至挤占了下游零售商的利润。
因为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只上涨0.2%,比上半年只是扩大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物价控制的很好,生产端的压力并没有传导到消费端。
这部分压力被企业主自己消化了,以及政府补贴和货币流通的整合给扛下了。
当然,这也与最近一系列的环境和政策有关,反垄断、房地产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行,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6%。
当然,贡献值最高是猪肉价格。
在第三季度下降了28%,这是拖累CPI指数的主要原因。
我们来对比一下2021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看看老百姓赚得多,还是花的多。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26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支出方面,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7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