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阶段。这个阶段的战略与以前的战略相比,在内循环方面会出现5个变化
从今年开始,中国进入第二个100年,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阶段。今后15年,是我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变局的15年,也是我们百年未有大变局,发展最为关键的15年。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出现什么样变化?我认为会有5个新的战略路径变化。
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推出
1949年10月1号开始到2050年这100年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战略循环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底到80年代初,中国当时限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这30多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到2012年十八大前的30多年,中国进入了一个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以外循环为主的阶段,充分运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积累财富、积累动力。第三阶段是从十八大以后、包括现在直到未来2050年期间,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阶段。这个阶段的战略与以前的战略相比,在内循环方面会出现5个变化。
一是能源、粮食自主自立,工业制造自主自强。中国发展会从能源、粮食更加安全的角度,形成一个以国内的能源和粮食自主自立的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在工业方面也会形成一个自主自强的工业制造体系。
二是我们的国民经济依赖世界市场的程度将会有所减少。在以外循环为主的时候,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65%左右。最近这些年来,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已经降到了32%。我认为今后的十几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降到25%左右。也就是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内循环。
三是高标准的商品和要素循环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商品市场已经实现了较高标准的市场循环体系。但是中国在要素市场方面,不管是要素的定价、要素的配置、还是要素的流转,比较多的还是依靠政府在进行配置。今后十几年,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要素的配置和定价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形成一个高标准的要素市场循环体系。
四是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安全。今后这一个阶段,中国产业链通过强链、扩链、补链使得我们全要素的产业链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过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将转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也就是说零部件原材料百分之七八十在国内,然后产品市场还是覆盖世界。它的基本特征在产业链的分工上面还是开放地水平分工,让世界最有能力,最有效力的企业加工各种部件。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水平分工产业链企业集群百分之七八十将垂直整合一体化,在中国国内形成加工制造的产业链集群。
五是作为内循环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将有较大的提升。目前,中国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规模占GDP的比重只占42%。共同富裕发展的逻辑下,我预计在今后十几年,会从42%逐渐上升到50%以上。由此,内循环的发展动力,经济拉动的能力就更强了。
另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对外开放的国际循环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更宽领域的开放,更有力度的开放。这种开放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贸易政策将从过去几十年以出口导向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出口,同样鼓励进口,让中国老百姓分享世界商品发展的成果。
第二,在投资政策上,我们将从过去着力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同样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平衡的状态。
第三,中国的开放区域将从沿海开放为主为先,沿海先开放5年、10年,然后再把开放政策转移到内陆地区转变为东西南北中,东中西同步开放。
第四,中国的开放将从原来比较多倾斜于工业制造、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等转变为宽领域、全方位、多渠道的开放,在金融、贸易、服务贸易、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开放。
第五,中国的开放将从过去比较重视要素和流量的开放,转变为制度和规则的开放。更注重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更多地参与WTO、各种FTA协议的讨论,参与世界开放规则的制定。
总之,内循环、双循环的体系是中国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使中国更高层次开放和更大力度发挥国内发展潜力,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今后几十年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入了30、60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项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将使得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实现三个战略性的,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会使得中国的能源结构发生战略性的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中国目前80%的碳排放是在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炭发电,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80多亿吨碳。同时我们老百姓消费生活的过程,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产生了20多亿吨的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能源生产和社会活动与碳脱钩。一方面就是我们全部的电力生产要清洁能源化,不产生碳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结构调整。与此同时,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