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5后人才去哪了?
时间:2021-10-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

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为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41%为16-26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48%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为突出95后人群特征,本文使用智联招聘统计的总体及95后人才求职行为数据进行对比,探究95后求职人才特征及流动趋势。

1)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95后、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9%、43%。95后、总体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51:49,57:43,95后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可见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独立,求职意愿较强。

2)从学历看,51%的95后异地流动人才为本科学历,这一比例高于总体的49.1%。95后流动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9.5%、33.9%、51.0%、5.6%,本科及以上合计56.6%;总体流动人才各学历占比分别为10.4%、33.0%、49.1%、7.5%,本科及以上合计56.7%。95后本科阶段人才占比比总体多1.8个百分点,95后硕士及以上阶段流动人才占比比总体少1.9个百分点。

3)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74.6%,远高于总体的58.3%。95后、总体流动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占比分别为42.3%、30.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别为10.2%、24.4%。95后人才多为职场新人,收入较低,同时低收入会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在城市中的归属感,从而更倾向跨城求职。

4)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7.6%,明显低于总体的31.1%。95后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21%、15.9%、11.7%,合计占比48.6%,总体求职人才最多的也是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比50.3%,95后人才行业集中度略低于总体。其中95后在TM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地产、制造业占比低于总体,说明年轻人选择传统行业倾向明显降低,而对于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更加青睐。从二级行业看,95后流动人才在教培、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咨询、医疗美容行业占比分别为10%、8.9%、5.8%、4.2%,均高于总体的7.3%、7.8%、4.7%、3.5%,而95后流动人才在地产建筑领域占比为13%,低于总体的14.3%。

2榜单概览:向往发达城市,更倾向长三角、珠三角

2.1中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

从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此前,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95后年轻人才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10%)、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权重10%)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权重10%)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权重20%)、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权重20%)、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权重15%)、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权重15%)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

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位居榜首;深圳位列第二,相比总体人才,深圳对95后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超过上海。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15-59岁人口占比为79.5%,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的68.5%、66.8%、74.2%。并且根据我们选取的创新和文化指标,深圳在前20强中分别排第一和第二,同时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随着人口承载能力受限,年轻人才在深圳收紧落户门槛窗口期也将积极抢占人才高地,创新的产业结构、丰富的文娱活动、更低的落户门槛吸引年轻人到深圳就业;上海、广州依次为第三、四名;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跻身前十强。在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6、6、6、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9、15、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82.9%、18.5%、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8、7、3、2、3个。

与总体人才相比,95后更青睐省会城市。从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情况看,部分省会城市较我们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有所提升,郑州、济南、西安、沈阳本次排名较我们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分别上升9、5、6、15名。

2.2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

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人才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