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能源危机拉响了警报,能源价格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再度加重了金融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忧虑。截至2021年10月8日,今年天然气期货、布伦特原油期货和彭博商品现货指数分别上涨了116.82%、61.46%、30.09%,澳大利亚动力煤出口价格涨幅超过180%。目前,时令由秋季进入冬季,气候逐渐变冷,取暖用能需求大增,但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过猛,导致英国多家天然气零售商倒闭,800多万人受影响。在欧洲大陆,能源和天然气价格几乎每日创新高,部分高耗能企业面临停业困境,欧盟对此也束手无策。能源价格上涨让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极度担心。
下周,美国上市公司拉开了季度业绩报告大幕,市场想具体知道成本上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多大,因此供应链问题、用工短缺和疫情状况将决定未来几周的交易人气。摩根大通银行、达美航空、联合健康集团、达美乐比萨等大公司将登台亮相,值得市场关注。
金融市场现在更是如履薄冰,通货膨胀压力持续,能源危机开始酿成,美国就业市场疲态尽显,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议题纠缠不清,10年国债收益率持续上扬,这一系列事情无法让市场保持平常心态。虽然以前商品价格也集体上涨(所谓上升周期),但未引起全球性通货膨胀。这次大宗商品涨价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全球正处于疫情阶段;供应链紊乱加剧了世界商业供需关系失衡,恢复尚需时日;许多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承诺过多,脱离了经济发展现实,减排政策有些操之过急,对煤电的投资不足。换言之,商品涨价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会更长,对企业和家庭消费的负面影响时间会更长。其次,美国就业市场连续两月表现低于市场预期。据上周五劳工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失业率跌至4.8%,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9.4万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0万,而且被金融市场所看好的、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零售、批发、运输和休闲服务业的就业状况并未出现持续改善。最后,数字转型使得经济发展复杂化,平衡各种经济关系需要创新型思维和智慧。
世界煤炭生产与国际贸易格局
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而言,煤炭是污染最大的燃料,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电燃料。发达国家“煤改气”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全球而言,煤炭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高于天然气,2020年煤炭在发电市场的份额仍达35.12%,显著大于天然气的23.37%。自2013年世界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82.56亿吨,相当于166.66艾焦耳)以来,煤炭生产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2020年产量分别为81.79亿、79.47亿、74.78亿、77.02亿、80.75亿、81.33亿、77.42亿吨;以青岛现货价计,2013至2020年煤炭的价格分别为95.42、84.12、67.53、71.35、74.72、99.45、85.89、83.1美元/吨。就世界经济而言,最近五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61%、3.28%、3.03%、2.34%、-3.59%。显然,全球煤炭产业已适应了需求市场的变化趋势。
世界能源储藏和产地分布不均匀,导致电力生产所用的燃料差异较大。美国、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主要利用天然气发电,对煤炭依赖度较弱,而德国、中国、印度等国家虽努力降低煤炭发电的比例,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对煤炭依赖度仍然偏高。随着亚洲经济崛起,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改变了世界煤炭贸易的格局。2020年亚洲地区的煤炭进口占全球总量的78.98%。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分别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哥伦比亚和南非,对亚洲煤炭总出口量为25.1艾焦耳,分别占其煤炭出口贸易的99.38%、99.76%、56.18%、17.47%、82.32%。煤炭贸易主要流向了中国(6.61艾焦耳,以下单位相同)、日本(4.56)、印度(4.22)和韩国(3.26)。
不管电力市场如何运作,完全市场化操作也好,政府适时干预也罢,正常情况下发电成本可预期,电力企业收益相对稳定,用电企业和家庭电费账单同样可预期,但是一旦燃料价格大幅上升,发电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唯一选择就是减少发电,从而导致电力供应不足。一般而言,电力定价市场受政府的严格监管,供电企业不得随意涨价,必须经过听证会认可。即使电价完全随行就市,电费账单狂涨,用户苦不堪言,也会引起政府干预。如前述,天然气和动力煤价格翻倍,发电企业如何转嫁成本?最合理的方案就是煤炭企业提高产量、保障市场供给。
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现实
全球气候灾难频发,碳减排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煤改气”、“油改气”是绿色发展的基本策略。仅2021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气候灾难包括加拿大西部酷热、欧洲致命的水灾、郑州大暴雨和加尼福利亚州森林大火。据(美国)环境信息国家中心统计,自1980年以来,美国共发生了285次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总计达1.875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就发生了22次自然灾害,2010-2019年期间发生了119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气候灾难促成了《巴黎气候协定》,成为全球主要政府的一致行动纲要。美国今年4月份宣布,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将减少50%-52%;加拿大今年7月宣布,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45%,2050年实现零排放(或碳中和)。欧盟承诺,以1990年的碳排放为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