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太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CPTPP可增进中国及相关国家对接沟通,成为亚太地缘关系协调新平台。
近日来,继美英澳三国组建新印太安全联盟(AUKUS),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后,由美日印澳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也随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领导人峰会。
拜登政府上台后通过拉拢盟友应对中国崛起意图明显,但与组建可能导致核扩散威胁地区安全,甚至加剧地区军备竞赛的军事结盟相比,扩大经济结盟与参与经济竞争是更为安全互利的竞争方式。
军备竞赛会加剧紧张对立与隔阂,经济竞争则会带来更多融合与沟通。经贸规则制定需要相关方经过长期深入的对话协商与专业谈判,在具体国家政策及经贸投资项目上竞争,也促使各国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沟通合作等。这对须要解决经济发展、就业及贫困等发展问题的地区国家来说,更为良性可持续,符合各方及地区长远发展利益。
日前,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中国在美英澳AUKUS成立后一天宣布申请加入,使中国此举一开始便蒙上了地缘政治竞争的色彩。随后台湾也宣布申请加入,而日本、澳大利亚等表态支持,更加重了CPTPP的意识形态色彩。
作为一个高标准的地区经贸协定,美国退出后中国如今申请加入,被西方媒体广泛解读为是中国寻求与美国的伙伴和盟友发展经贸关系,削弱美国团结盟友共同遏制中国的手段。
1申请入CPTPP开辟对话渠道
不可否认,在亚太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CPTPP可在增进中国及相关国家对接沟通中,成为亚太地缘关系协调新平台,从而推动重塑亚太地缘政治形态,实现以地区国家间经贸互惠互利对冲地缘政治,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做法。
目前客观来看,中国与CPTPP的标准仍有差距,中国加入CPTPP也不会一帆风顺。尽管如此,申请加入CPTPP是中国推动内部更深层次改革的新机遇。
中国要加入CPTPP必须得到各成员国同意,在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相关成员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申请加入,将为它与CPTPP各成员国协调对话开辟新渠道。相较于隔空对峙、相互制裁、断绝接触等矛盾激化行为,对话显然为缓和地缘关系紧张打开了新的大门。
中美之间并非必有一战,美国总统拜登9月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也表示无意和任何国家进行冷战。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盟友也对中国市场有较大需求,各国间经贸人文联系越密切就越难切割。
中美元首通话达成增进沟通共识后,中国积极申请加入CPTPP,也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愿意继续朝着美国和原TPP成员国所设计的21世纪的高标准CPTPP迈进,展示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自信和持续开放决心。同时,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经历近三年扣留后,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顺利回国,也是一个积极信号和标志性事件。中美贸易战很可能将翻开新的一页。
中美贸易战爆发四年多来的种种数据,已表明美国并没有达成当初的预期目标。《福布斯》做了相关统计,在2018年至2020年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增长了将近六倍,但未能使两国经济脱钩。数据显示,在中美打响贸易战的第一年,累计有超过1800家美国子公司宣告倒闭,而跨国公司也没有大规模离开中国。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9月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将寻求改善美国与中国的商贸关系,称这对于双方都有利。雷蒙多认为,鉴于中国市场的庞大体量,美国必须与中国有贸易往来。“我实际上认为,积极的商贸接触将有助于缓解任何潜在的紧张关系。”
从奥巴马时代的“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时代的“亚太稳定计划”“印太战略”,再到拜登时代重塑亚太战略、重新打造盟友关系,亚太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一环。
2美国重返CPTPP更加重要
尽管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日前在记者会明确表示,拜登政府不会加入CPTPP,但美国加入CPTPP符合其在亚太的根本利益。美国当前表示不会回到CPTPP,并不代表日后不会回归。中美未来或可在CPTPP框架下开展更多经贸对话,而更多经贸协商对话也可起到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作用。
美国智库中曾参与TPP制定和谈判的官员,此前在和全球化智库(CCG)交流中表示,奥巴马政府当初参与设计TPP,并非想要将中国排除在外,而是希望中国若想加入,便要遵守TPP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
目前,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亚太地区合作需求激增。对美国来说,相较于建造核潜艇,重返CPTPP更加重要。这关乎美国能否继续参与主导亚太地区经贸规则,能否在亚太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给美国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在加入TPP的情况下,到203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会以每年13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日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已率先对中国申请加入CPTPP表示支持;新西兰贸易部长奥康纳也接受了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关于中国加入CPTPP的正式申请。
在全球化智库此前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等CPTPP成员国部长,以及新西兰、新加坡和日本等成员国驻华大使和官员的接触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