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富贵关系以及富贵之道写点东西,这个想法由来已久。我出生在皖江北岸一个叫方庄(桐城学派方苞故里)的小山村。很长时间一直与贫穷打交道,脱贫致富是年少时执着的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激励我寒窗苦读、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知识能力持续提升、精神修养不断涵育的同时,财富积累也在与时俱进。个人学习成长经历,使我对相依相促的富贵关系和循环渐进的富贵之道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别样的理解。
我读研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资本论》与中国市场经济。《资本论》的重要观点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家为富不仁、富而不贵,“……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因而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富贵兼修的理想社会。“富贵”问题是我打开《资本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一把钥匙。
博士毕业后,我到交总行工作,有幸接触到财富管理并长期跟各行各业高净值客户打交道。在了解他们为富之道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努力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竭力保富求贵、追求基业长青的心路历程。然而,由富及贵并非轻松自在,财富传承过程中,“贵”的缺失和不足,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困扰。财管实践使我对于富贵关系、富贵之道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
几年前,我有幸到甘肃庆阳,以常委副市长的角色参与金融扶贫,过程中真切感悟到,扶贫要结合扶志。如果没有激发起穷困者深藏不露的“贵气”、自强不息的骨气、穷则思变的勇气,再多帮扶举措其效果都要打折。只有富贵兼顾,从精神上激起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发奋图强,并在政策和配套条件上精准配置,才能真正助力脱贫致富。老区金融扶贫经历,使我对于富贵之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秉持正确的富贵之道,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过程中,我对富贵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便开启了富贵之道探索之旅。
《富贵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鼓励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在宏观政策上要促就业、保民生、补短板。同时,要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帮扶机制。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使人们能够共富、方便共享;又要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使人们愿意共富、自觉共享。《富贵论》研究富贵关系、探析富贵之道、倡导富贵精神,为共富目标稳步实现提供了微观思想基础和内生精神动力。
论著影响下的《富贵论》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资本论》等一批相关经典著作对我影响很大,我从中汲取了十分宝贵的理论与智慧养分。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使其享誉学术界,成为“经济学之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是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认为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聂云台的《保富论》(即《保富法》)用佛学观点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约翰·阿特金森的《财富论》(又名《财富的科学》)对现代商业的结构和行为及对其中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和占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法国埃里克·芒雄里高教授的《贵族论》,既是社会学论著,又是历史研究,不仅带领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吸引着我们去领会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而这又间接地揭示了我们和历史的关系;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著作《幸福论》认为使自己幸福是人的第一个责任,幸福是德行的前提,少了幸福则没有德行,如果缺乏取得幸福的条件,就缺乏维持道德意志的条件,追求幸福与逃避痛苦都是幸福的表现,逃避痛苦同时就是追求幸福;福泽谕吉的《文明论》认为,任何时代,社会上下愚和上智的人都很少,大多数是处于智愚之间,与世浮沉,庸庸碌碌,随声附和而终其一生的。
英国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论》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宗开宝的《共同富裕论》,概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总结和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共同富裕的实践;等等。
这些穿越时空的巨著对于《富贵论》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国富论》、《资本论》、《财富论》、《保富论》等经典著作中的很多观点都对本书第一篇“富论”部分直接产生影响;《道德情操论》、《人性论》、《幸福论》、《贵族论》、《文化论》等则在第二篇“贵论”写作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文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