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跨周期调节"
时间:2021-09-2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跨周期调节”是“逆周期调节”的升级版或平滑版么?在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双控”落实与生产波动、规范行业发展与稳定合理预期的精巧平衡中,跨周期调节将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倾向?本文试图对此做些探讨。

核心摘要

跨周期调节早在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已提及,在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涉及。为什么政治局会议在这个时点再度提及“跨周期”?时隔一年“跨周期”的指向是否已经改变?在跨周期调节(而不是逆周期调节)的框架下,今年往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出牌”会有什么变化?这是本文试图阐释的问题。

一、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有何区别?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逆周期调节着眼当下的经济周期,跨周期调节着眼中长期的经济运行。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可以避免对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的依赖。二是,更加注重在增长动能上的“先破后立”。

二、为什么现在时点再提“跨周期调节”?我们认为,尽管“十四五”规划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但要完成2035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远景目标,仍然蕴含了一定的经济增速要求。7月经济金融数据超预期放缓,为不日之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加码稳增长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政策需要打些提前量,留足时间差。

三、“跨周期调节”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下半年财政政策要形成对今年底和明年初GDP的有效拉动。市场比较关心今年剩余地方债发行节奏的问题,并由此担心,届时地方债供给压力会不会令资金面会明显收紧。我们认为,这一担心大可不必。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着眼于“补短板”和“跨周期”。

四、如何判断接下来的货币政策立场和节奏?我们认为,接下来货币政策会更加调适(accomodative)。央行降准未必是一次性的,但货币政策更“调适”并不意味着央行短期内会降息。首先,降息蕴含着明确的货币宽松信号。其次,今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创有统计以来新低。目前贷款利率下降已经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短期内降息的必要性不强。再次,央行已经创设了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既有“绿色降息”,为何还要“全面降息?最后,我国货币政策宽松仍然受到掣肘。这个掣肘就是,海外通胀形势严峻和不确定,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的反差。当前,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跨周期调节早在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已提及,在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涉及。可以说,一年前主要指的是政策从危机应对模式逐渐正常化,本次会议则指政策从正常化逐渐转向更积极主动发力,而不再提政策“转弯”。为什么政治局会议在这个时点再度提及“跨周期”?时隔一年“跨周期”的指向是否已经改变?在跨周期调节(而不是逆周期调节)的框架下,今年往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出牌”会有什么变化?这是本文试图阐释的问题。

一、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有何区别?

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逆周期调节着眼当下的经济周期,跨周期调节着眼中长期的经济运行。跨周期调节由于更多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从而可以更张弛有度地使用宏观政策工具,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可以避免对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的依赖。显然,前瞻性调整可以比应激性调整更柔和,“防患于未然”要比等到症状加深再下猛药更有效。去年中国在新冠疫情的控制上“先进先出”后,为避免宏观杠杆率进一步快速攀升,先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寻求货币政策正常化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二是,更加注重在增长动能上的“先破后立”。也就是说,跨周期调节不仅要在需求端做文章,也要在供给侧下功夫。不仅要有节制有节奏地使用传统的宏观政策工具(财政和货币政策),也要更多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更好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与十四五规划中强调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为什么现在时点再提“跨周期调节”?

我们认为,尽管“十四五”规划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但要完成2035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远景目标,仍然蕴含了一定的经济增速要求。疫情冲击接近正常化之后,“十四五”开局的经济增速水平较为关键。我们预测,今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在5%、两年平均增速在5.7%,这比疫情之前的增速进一步放缓(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8%)。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积极稳定经济增长。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与4月政治局会议相比,将“不稳固”放在“不均衡”前面,足见当前中国经济修复的稳固程度要更弱了,需要从跨周期的视角“未雨绸缪”。这与资本市场担心二季度就是今年中国经济环比高点也是相互验证的。

7月经济金融数据超预期放缓,为不日之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加码稳增长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注解。7月中国经济数据全线走弱,单月同比和两年平均的单月同比均是如此,且都明显低于市场预期。除了异常天气、局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