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1”事件发生20周年之际,国际舆论都在评论后“9·11”时代世界的变化。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自传《我们的新世界》中读到的一些与“9·11”有关的内容,情不自禁地找出此书再读却发现,美国房地产热、低利率政策、次级贷款、场外衍生品、放松监管、金融危机等都与“9·11”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与格林斯潘息息相关,于是突然萌生出了把这些思考写下来的想法。自2006年1月离开美联储后,格林斯潘开始写书,并于2007年出版。那时候,次级贷款危机端倪已现,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格林斯潘对次级贷款已暴露出的问题不以为然,更没有想到它还会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9·11”冲击,
让格林斯潘坚持低利率政策
“9·11”冲击使美国面临一系列危机。格林斯潘在书中写道:“2001年3月到年底之间,股市价值跌掉了惊人的50%。美国政府试图振作经济,但成长却微弱而不稳。企业及投资者感到一筹莫展”。同时,美国科技股泡沫的破灭,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破产、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等事件接连发生,这一切让美国经济看上去一塌糊涂。对此,格林斯潘接着写道:“2001年9月11日之后的一年半中,我们处于炼狱边缘。”当时,美国的失业率从4%上升到6%,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未来的不确定性,加深了美国人的悲观以及恐慌情绪,对资本主义的信心产生了动摇,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提振人民信心。房地产是美国的经济支柱,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格林斯潘等美国财经高官认为,低利率可以帮助美国人从科技股泡沫破裂和“9·11”之后的低谷中走出来。为此,在格林斯潘的坚持下,美联储从2001年初到2002年,连续9次降息,利率从6%降到1%。当时就有评论说,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次贷危机由此孕育。
次贷疯狂,
让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
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由房地产热引发的。2006年1月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在自传《峭壁边沿》中表示,美国房市泡沫的源头是次贷的膨胀,信用等级较差的借款人获得更多的贷款,将房屋拥有率推高到了一个历史性水平。他认为,2007年之前美国的房市繁荣掩盖了美国经济的危险。可以说,房价泡沫是美联储低利率政策一手促成的。
而对于可能造成的恶果,格林斯潘当时是预感到的。在2002年房地产开始升温的过程中,格林斯潘预感到了房地产热不可持续,他说:“不寻常的房地产过热……是由抵押债务的剧增推动的,这不可能永远持续”。但是,出于政治考量,格林斯潘仍然放纵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格林斯潘在书中写道:“尽管美联储的共识是,经济所需要的可能不是再次降息,但我们还是同意降息……我们愿意冒险降息,我们可能会造成泡沫,形成某种事后必须加以处理的通胀性繁荣。”但他同时又认为,消费者支出可带领经济渡过后“9·11”困境,而带领消费者支出的则是房市。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成屋市价从2000年起连续3年每年上升7.5%,高于几年前上涨幅度的2倍。格林斯潘在书中写道:“到了2006年,将近69%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它是从1994年的64%及1940年的44%升上来的……这种所有权的扩张,能够让更多人和我国的未来绑在一起,我觉得,将来,国家会更加团结”。他还进一步表示:“我当时就知道放宽房贷信用条件给次级借款人会增加财务风险。但我当时相信,现在也还相信,扩大居者有其屋的好处值得我们冒这个风险。财产权之保护对市场经济是如此之关键,拥有财产的民众必须达到关键人数,才能在政治上长期支持财产权之保护。”
鼓励高房屋拥有率一直是美国国内政策的根本。美国当权者认为,拥有住宅的家庭是美国制度得以获得支持,美国人民得以团结的基础。格林斯潘认为,人们普遍相信,拥有房屋有助于人们创造财富,能够稳定社区,创造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巩固美国人民对美国的信心,稳定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说,格林斯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明明知道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灾难,但从政治需要出发,却对推高房地产泡沫的低利率政策听之任之。经济政策服从政治需要,是格林斯潘等美国财经高官的共识。美国次级贷款在新增房贷中的比例从1994年的5%上升到了2006年7月的20%。美联储于2007年春季发出次贷危机警告,到了夏季次级贷款市场随之崩溃。这可能是格林斯潘曾经想到过的后果,只是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
曾经的美联储官员,2009年1月担任财政部长的盖特纳在自传《压力测试》一书里,检讨了2006年格林斯潘离职之前的美联储政策。他表示,2003年联邦基金利率仅为1%,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低利率。格林斯潘在应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时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大规模释放流动性,这种做法遭到了一系列批判。而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也为以后的次贷危机埋下伏笔,并最终酿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场外衍生品泛滥,
让次级贷款有恃无恐
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泛滥,导致银行发放次级贷款有恃无恐。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