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知识产权顶层设计: 保护11个新兴特定领域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垄断
时间:2021-09-24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这些新兴和特定领域包括:互联网、数据、开源、算法、商业方法、人工智能产出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等。

北京环球影城的火爆,让全社会看到了知识产权的巨大价值。

游客们对环球影城售价349元的魔法棒、849元的魔法袍趋之若鹜,很大原因在于这些商品虽然高价,但是正版。

全球各家环球影城的门票、餐饮、酒店和纪念品销售,每年可以给母公司康卡斯特集团带来60亿美元的收入。迪士尼乐园同样赚得盆满钵满,疫情前仅一个季度的盈利就超过40亿美元,2021财年第三季度,米奇、星球大战、迪士尼等IP周边在内的消费品收入高达5.6亿美元。

未来,我国也将产生巨大文化和商业价值的IP。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

《纲要》提出,到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首先是激励创新,《纲要》特别总结了互联网、数据、算法、商业方法、人工智能产出物、中医药等11类新兴和特定领域,构建知识产权规则体系。

六大重点任务

《纲要》是最新一部知识产权顶层设计。2008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2008年到现在的13年,是我国由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其间暴露了创新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因此,《纲要》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丛立先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截至2020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3017.3万件,均为2012年的4倍多。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等持续增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由2013年的第3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连续9年稳步上升。

《纲要》提出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积极发挥专利导航在区域发展、政府投资的重大经济科技项目中的作用,大力推动专利导航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纲要》描绘了知识产权强国的特征: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

为此,《纲要》部署了“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1个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需要回应新技术、新经济、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制度变革提出的挑战。

《纲要》提出,构建响应及时、保护合理的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这些新兴和特定领域包括:互联网、数据、开源、算法、商业方法、人工智能产出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等。

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兴领域的范围也在改变。2019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业态新领域包括药品、体育赛事转播、跨境电商、传统文化、传统知识、中医药等。

一些新兴领域已经得到攻关。比如,体育赛事转播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随着《著作权法》修订了广播权相关制度设计而得以完善。

还有一些新兴领域的认识在深化。比如,上述意见仅提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纲要》则涉及到“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建立中医药专利特别审查和保护机制”等深层次举措。

实际上,《纲要》仅仅对一些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破了题,如何设计规则需要深入研究。

比如,《纲要》提出“研究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丛立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数字化时代,万物皆数据,数据已经成了范围广泛的载体形式,对于其中具备知识产权要素的当然要给予保护,比如一些加密数据可能就构成商业秘密”。

丛立先还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数据可能产生出新类型的知识产权,无法被现有的专利、商标、版权、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类型所涵盖,就需要进行立法,对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