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和欧洲的绿色转型有很多相似点。中德在绿色产业领域、数字领域有较大合作空间。
当地时间9月26日,执政16年的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将正式卸任,当天德国联邦议院将选举产生第20届联邦议院议员,以及新一届德国政府总理,德国政坛的“默克尔时代”也将就此落下帷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本次大选对德国乃至欧洲的政治格局都将带来深刻影响。
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将走向何方?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将迎来怎样的新局面?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德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莱茵模式”
《21世纪》:你认为默克尔执政16年为德国留下了哪些政经“遗产”?
冯仲平:从个人性格来看,我认为默克尔有两个特点。首先,她的执政风格比较稳定务实、相对理性。当然,德国的政治家也不全是这样,但默克尔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办事都是有板有眼。我曾问过一位中国的外交官,他说默克尔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双方沟通好之后不会突然有变数,这其实也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偏好。
默克尔的外交风格比较实在,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理由也很实在。所以她的外交风格在大国关系中,不论是对俄罗斯还是对美国、对中国,基本上还是增加了德国的国际影响力。
默克尔执政的时候正好赶上法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欧债危机以后,法国的经济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德国以及北欧国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救助国,再加上难民危机等等因素,让欧洲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欧债危机开始,欧洲很多事务都是由德国担当引领者来推动的。所以,国际形势在推着德国往“台前”走,这给了默克尔一个机会,而低调务实就是她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风。
《21世纪》:除了外交风格以外,你如何评价默克尔经济政策特点?卸任后,她的继任者还面临哪些经济挑战?
冯仲平:当前来看,德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就是“莱茵模式”(编者注: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在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地位,制造业在该国经济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也是德国没有受到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的一个根本原因——经济没有虚化。德国以汽车业为主的制造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据这么大的份额,并非偶然。
但在经济上,德国这几年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德国的经济增长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经放缓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新冠疫情冲击,那么德国今后的经济如何重振,对默克尔的继任者是很大的挑战。德国现在在推动两件事情,一是绿色经济,二是数字经济。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使德国和欧洲立于不败之地。无论谁担任总理,都会这样做。
展望低碳和数字领域的合作空间
《21世纪》:这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拓展将带来哪些影响?
冯仲平:我认为是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很多人看到中德在绿色产业领域、数字领域有很多合作的空间,这是对的。因为中国经济在往高质量转型,中国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和欧洲的绿色转型其实有很多相似点。所谓竞争主要是在传统领域,比如制造业,中德以后的竞争或将增加。
在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领域,德国还要往前推,因为从市场体量和经济规模上看,只有欧洲在这个领域中领先了,德国才能够获益,光靠德国一个国家领先是不够的。这就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因为中国也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已经在推动施行了,那么中国和德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加强合作关系。在当前国际秩序大变局的背景下,这对于中国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抓手。
中德的竞争主要围绕技术展开。实现低碳愿景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技术,包括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中德企业可能会就相关技术的创新展开一定竞争。不过竞争是很正常的,我认为,中国的汽车等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展起来。
竞争还有一方面是德国或许会极力推动欧盟推进碳边境关税。对于德国甚至是欧盟来说,它们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在减少,中国的优势在增大,欧盟会倾向于采取一种保护主义的措施。欧盟考虑推出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竞争力,因为欧洲在低碳领域比较领先,进而认为其他国家的高碳企业与其进行产品竞争是不公平的,所以它们力求通过碳边境关税来调节竞争优势。
《21世纪》:中国的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欧盟碳边境关税带来的影响?
冯仲平:我觉得中欧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主要是围绕着经济贸易、技术和金融这几个核心展开,涉及地缘安全的问题较少。现在,欧洲出现了将这种经济关系延伸到一些地缘政治领域的趋势,所以当前欧洲看中国的态度和视角,可能就不像过去完全是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要从经济上着手,要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点。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外交或迎来不确定性
《21世纪》:关于即将到来的选举,有媒体报道称,最新的民调显示社民党支持率已超过联盟党,这是否预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