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学者八大领域,2021年财经界最有价值的思想在这里
时间:2021-09-2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中国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开始谨慎地断言,通过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中国能够实现更大的经济增长。这是个大胆的言论,但是得到当时中国的新领导人邓小平的支持,让知识分子重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

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知识分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承担着协同制定政策的重任,还履行着批评与解释政策的使命,同时持续投入观察研究的工作。他们经年累月打磨的专业能力与升华而成的思想,就在每一篇文章里。而让这些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是第一财经的使命。

在国际形势动荡、财经风云变幻、信息碎片和偏见到处蔓延、浮华尘世与现实焦虑交融放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群思想的创造者,他们审慎地保持着独立,又热切地投身变革。我们仅用一年的时间就看到,他们那些深邃澄澈的思想,如何指引大众穿越迷雾,看清方向,看到终局。而我们相信,在未来更长的时间,有更多这样的思想加入进来,彰显出专业的力量,熠熠生辉。

这一篇,既为一财号里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更为展现作品背后作者的思想,以及思想的传承。

1、宏观经济

我们无法忽略过去一年当中最重大的命题——疫情。席卷全球的疫情之下,一切都无法用常态化的眼光预测判断。“疫情”、“衰退”与“冲突”,构成了2020年全球经济形势的三大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仍将在2021年继续发酵。

张明在一财号内容《展望2021: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中这样开篇:2020年全球经济将会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21年能否实现V型反弹还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张明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很可能不及5%,在4%上下。目前看来,4%的数字过于乐观,而“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几乎坐实。

相较于这样的温和,赵建在《2021宏观展望——脆弱的复苏,危险的泡沫与极化的世界》中表示,“展望2021,过度审慎的话语依然不合时宜。的确,核心资产荒将依然蔓延,但金融泡沫可能进入2.0状态”。他将百年一遇的2020年中宏观经济的表现概括为“砸了一个大坑,吹了一个大泡”,来说明实体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增长出现了的L型大坑(停工停产,供需断层);以及与实体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金融体系却在特殊的时间段内(货币脉冲+被动储蓄)吹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J型大泡沫。他预判2021年实体经济要从坑里爬出来,步入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断层修复周期;而同时,当实体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走向再通胀的时候,金融资产的大泡沫将处于危险的境地。一个K型的分化世界已经打开,金融资本的饕餮盛宴并无法弥补深层次的各种裂痕,反而会加重这些裂痕。金融资产总量的繁荣背后,是一个隐性的结构崩裂的危机。

而伍戈认为,在展望之前,应该冷静地沉思《过去一年,市场预测错了什么?》他在文中说,作为外生冲击,疫情暴发固然难以先知先觉,但过去一年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测最为明显的偏差是:低估了进出口,高估了投资与消费。除此之外,市场对物价及货币数量方面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小。

《展望未来十年混沌中的10个确定性》中,作者邵宇不愿被不确定的洪流裹挟,而更希望能主动出击,他说,“我们时刻处在一个确定性混沌的时代,但有些人看到的是‘确定性’,有些人看到的是‘混沌’。这取决于观察者的历史观。历史足够长,未来才像是一条直线。”

因为疫情的刺激,原本隐晦的国际矛盾暴露得更加明显,关于“双循环”还是“内循环”的争论之声不绝。对此,张岸元将目光拉升至四维的高度,他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中提出,对外依存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不是国内大循环是否居于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国内循环取得成功的标志,是能否主要基于国内要素供给,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化、到消费普及的闭环。

2.十四五规划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种政治共识,即在20世纪下半叶,政府应在经济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凯恩斯认为,经济不是一把摇椅,不能寄希望于它在摇晃过后总是能可靠地回到原点,经济更像是一把轮椅:在不可避免的混乱过后,需要政府的手来把椅子推回原处。

在混乱与不确定性成为底色的这一年,“十四五”规划这只政府手势显得尤为重要。董煜在《“十四五”规划的正确打开方式》中一如庖丁解牛,一如雅士拆蟹,从各个角度层面,教我们看懂“十四五”规划《纲要》。他发现“20个指标是计划改规划以来最少的一次。指标的增减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折射了更加综合的新视野,本身就带些历史的沧桑感。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替代的是R&D指标,应能更科学地衡量创新的投入;‘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也是个漂亮的新指标;民生指标中的医师数、托位数指标,也都是瞄准了现在的痛点。”

刘俏则以一位学者的敏锐,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中用质朴的语言说道,“十四五”规划里讲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换句话说希望几亿人住下来,而不是只在城里打工,最后回到农村。怎么让他们住下来,这里面涉及居民住房建设,也就是房地产第二轮发展。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