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行趋势延续”,这是多数机构和学者在8月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后的判断。而消费作为降幅最大的数据,反映出疫情复燃、房地产调控、增速动力不足带来经济多个维度的变化。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带来的经济承压很难通过大幅放松货币政策来解决,财政政策却依旧有较大空间,8月份数据也显示,地方债发行规模8797亿元,创年内新高。业内认为,随着年内专项债的加速发行,能够真正形成基建投资的实物量,有望成为下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消费低区间运行状态还要持续多久?还有什么能作为消费增长的动力?8月地方债发行创年内新高,财政政策开始发力了吗?基建投资能形成实物量吗?何时能够形成实物量?叠加目前的状况和海外收缩预期变缓,财政是否会有更大的发力空间?四季度还会降准或者定向降准吗?南向通会给港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
丁爽的主要观点:
政策对经济活动具有滞后效应
三方面决定消费强弱疫情仍然是最重要决定因素
地方债真正发力与否反映在支出是否增加
预计9月地方债发行继续强劲基建有加速迹象
PPI高位将维持到四季度末
预计四季度将有50基点降准综合运用多项措施确保流动性有效使用
南向通有利于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平衡资本流动
政策对经济活动具有滞后效应
第一财经:8月份的经济数据,比预期的更低,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全都是疫情的原因吗?
丁爽:其实8月份的数字显示就是零售和服务的下行比较快,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来说下行比较缓慢,总体来说看这个直接原因就是疫情加汛情,同时政策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从去年开始,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了成就,经济的复苏相对比较快,所以政策的正常化是领先于其他的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都是偏紧的,所以对7、8月份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财政政策,比如说财政的赤字,今年上半年是明显低于去年的上半年,货币方面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从去年10月份的13.7%降到了今年8月份只有10.4%,所以信贷也是偏紧的。两方面的政策对经济活动具有一个滞后的效应。
三方面决定消费强弱疫情仍然是最重要决定因素
第一财经:消费数据是降幅最大的,这样的回落还要持续多久?
丁爽:看消费我主要看三个方面,一个是看消费能力,另外一个是看消费的意愿,最后一个看消费的条件是不是具备。从消费能力来说,我觉得应该七、八月份跟前面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从就业的数据来说,新创造的就业还是比较多,而且城镇的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1%的一个水平,包括以前积累的一些资产消费能力,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从消费意愿也是有一些调查说明消费意愿是比较强的;最后一个就是消费的条件,我觉得消费的条件在目前情况下是特别的重要。这当中涉及了好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汽车的消费,实际上我觉得消费意愿还是在的,大家还是有购车的意愿,但是车辆的生产供应端出现了问题,这是全球性的问题,因为芯片的短缺,我们看到汽车的生产就受到了影响,变相的影响到了汽车的消费,就是想买买不到车。另外一个就是跟房地产的调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房地产调控导致了房屋的销售开始放慢,跟房屋有关的一些消费项目也是受到了影响。最后一个就是大家一直说的就是疫情,最近福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感染病例,所以很可能会时不时会有这种新的新冠疫情的爆发,所以从这方面可能还是得先把疫情控制住。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之前很多机构调查都认为因为疫情的原因,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把可支配收入储蓄的意愿更强。您调查当中发现的是他们依旧是有很强的消费意愿,能不能给我们重点来解释一下?
丁爽:对,我们也看了一些数据消费的意愿,央行也是有一个季度的调查,显示消费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另外从宏观数据也是可以间接的看出来,我所说的就是一到二季度的数字,因为三季度的七、八月份正好是跟疫情跟汛情重叠起来,所以如果看第二季度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收入的增长率和家庭消费增长率的差异正在缩小,消费的增长率在追赶收入的增长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是在6月份之前,我们没有看到消费意愿大幅度的下降,或者说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一些储蓄,可能大家开始愿意来支取,以前因为疫情没法进行的消费,一些消费意愿的回归。
地方债真正发力与否反映在支出是否增加
第一财经:8月份地方债的发行量创了新高,可以说地方债终于开始发力了吗?或者说久久未动的财政政策终于开始发力了吗?
丁爽:的确是财政政策在上半年是没有发力,这个可以从一个数据来显示,今年上半年如果我们看广义的财政赤字,就包括了公共预算当中的,也包括了政府经济基金预算,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今年上半年的财政赤字,实际上的财政这次只占到GDP的0.2%,而去年同期的财政赤字是GDP的3.2%,所以财政赤字少,比去年同期低了GDP的3%,所以这是一个为什么说财政政策上半年是比较紧的,这个也反映到了债券的发行,因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