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破局谋变
时间:2021-09-20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榆林,这座陕西最北端的城市,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地带,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神府煤田之后,便一跃成为继鄂尔多斯之后崛起的能源新贵,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自此,榆林进入发展“快车道”,紧跟国家能源战略,先后成为“西煤东运”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源头。

近年来,在能源化工产业的带动下,榆林经济一路高歌,经济数据直追省会西安。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呼、包、鄂、榆城市群首位、西部第7位、全国第57位,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第二极。

在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榆林执政官员的务实作风。榆林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杨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就曾坦言,目前是榆林最艰难的时刻,因为能耗“双控”政策,榆林的投资规模急剧下降,转型势在必行,而且是不同赛道之间的切换。

不过,对于榆林的未来仍充满信心。杨扬告诉记者,为了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应对能耗“双控”挑战,大力提升榆林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全力维护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构建集群发展、多极支撑、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榆林实际情况制定了《榆林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能源之城

榆林的经济好坏和煤炭有直接的关系,煤价涨,榆林的经济就好,反之如果煤价下跌,那么榆林的经济增速也就放缓了。

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榆林的资源组合配置之好,国内外罕见。因此,榆林也被称之为能源之城。

“榆林的经济好坏和煤炭有直接的关系,煤价涨,榆林的经济就好,反之如果煤价下跌,那么榆林的经济增速也就放缓了。”张海(化名)告诉记者,榆林之所以能够在陕西省经济排比中位居第二,就是凭借资源优势。

张海是榆林最早的一批煤老板,但是他并不喜欢“煤老板”这个称号。张海现在的产业是文化与地产。至于煤炭产业,只拥有部分煤矿少量股权,但是并不参与经营。

和张海一样,曾经在榆林倒腾煤矿的那些所谓的“煤老板”现在几乎全部转型了,但是他依然觉得榆林的经济离不开资源,煤炭就是榆林经济的“阴晴表”。

如张海一样,榆林的政府官员也并不避讳榆林的经济发展要依靠资源。“拥有大量的煤炭以及油气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一位榆林的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稳煤炭方面,榆林争取年内9处煤矿1040万吨核增产能获批,计划“十四五”建成的大海则、巴拉素、郭家滩、赵石畔、可可盖等煤矿可新增产能约5100万吨,到2025年原煤产量达到6亿吨左右。

事实上,除了煤炭资源以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扩油气方面,榆林将推动神木、府谷、吴堡煤层气规模化开发,促进石油增储稳产、天然气持续增产,到2025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100万吨和250亿立方米左右;在增电力方面,推动榆横、神府等综合电力外送基地建设,建成杨伙盘、清水川三期、西王寨等电厂,“十四五”新增煤电装机1200万千瓦左右,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2600万千瓦左右;在化工方面,依托现有能化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配套条件,推动基础原料向高端终端产品延伸。

产业重构

未来五年,榆林将面临产业结构重构的艰巨任务和加快产业链完善整合优化最好时机。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几年,榆林一直在强调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榆林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榆林转型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以前我们转型是依托煤炭转型,例如将简单的挖煤转型至煤化工等产业连上,但是随着能耗‘双控’政策的约束,我们必须是切换赛道,彻底地从以前的能源行业跳出,发展其他的产业,这个就很难,可是必须这么做。”榆林一位能源领域的官员举例称,这就好比一个搞文字创作的,现在突然要改行做餐饮,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虽然有难度,但是对于榆林来说,转型势在必行。记者了解到,榆林将在“十四五”期间坚持多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布局、数字化赋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能化主导、集群发展、多极支撑、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了解,榆林将打造西部能化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壮大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应急产业,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围绕兰炭、轻纺、绿色建材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围绕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

同时,榆林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18条重点产业链,以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为核心“延链”,以推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重点“补链”,以依托优势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路径“建链”,以实施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础“强链”,全面提升榆林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我们就是要用政策、资金的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