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增长与分配,效率和公平,是几百年经济思想史的两大命题。过去几十年全球重视增长和效率、忽视分配和公平,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撕裂,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占领华尔街运动等。新冠疫情后经济K型增长,全球过度依赖货币放水,穷人通缩、富人通胀。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引起全球重视。
近年中国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精准扶贫被列为三大攻坚战,将共同富裕纳入十四五规划,浙江省被选作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从效率优先转向重视公平?中国收入分配的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里?如何治理?继《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篇之后,本文为《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根源、影响与建议》篇。
摘要
根源: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全球共性原因,比如,流动性泛滥和劳动报酬份额降低等;也有自身发展阶段和制度的原因,比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公平和效率抉择问题,三次分配调节机制不完善等。既要肯定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历史进步性,也要客观承认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全球货币超发造成财富再分配,易加剧贫富差距。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大规模货币宽松,结果是美股创新高、美国房市量价齐升、中国股市走牛、热点城市房价异动。其实,过去十多年,全球处在货币超发的,美国量化宽松,中国金融自由化。
第二,全球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1980-2011年,全球劳动所得份额从64%下降到了59%。2009-2020年国内财产性收入占比从2.5%提高至8.7%;劳动性收入占比从72.1%下降至55.7%。2020年财产性收入增长6.6%,远高于工资性收入的4.3%。
第三,国内收入差距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的变革与转型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思路从平均主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和公平;贫富差距逐渐由处于低位、到持续扩大、到缓和。
回顾我国经济改革历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1)1949-1978年,“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效率低下、分配平均但不公平、缺乏激励。2)1978-1992年,“按劳分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率先扩大。3)1992-2002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企业转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内贫富差距快速扩大;户籍制度与土地改革制度促使资源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4)2002-2012年,逐步强调公平,农村社保体制、城乡社会救济制度不断完善,贫富差距趋于缓和,同时受益于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经济高速增长;5)2012-2019年,提低、扩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就业、社保、扶贫攻坚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积极举措,贫富差距有所改善。6)2020年至今,更重视公平和共同富裕。
第四,不完善的收入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制度。中国过去劳动力供大于求、市场化程度不够、以及工会调节机构欠缺等问题,都是造成初次分配不均衡的原因。同时,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再分配调节效果逐渐下降。如个税改革力度较轻、步伐较慢;大量财产性收入未被征税;税收征管制度存在漏洞等。
展望:为什么未来更加重视公平和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一穷二白,钱少人多,生产要素上劳动过剩、资本稀缺,劳动的话语权弱、资本的话语权强,为了促进增长、做大蛋糕,所以收入分配上以效率优先、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为基本导向,衍生了一系列对资本友好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土地财政、社保制度、税收制度、地方招商等。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渐远,开始出现劳动稀缺、资本过剩的逆转,各大城市上演“抢人大战”,劳动的话语权提升,同时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所以要提高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适当抑制资本,收入分配上更重视公平、分好蛋糕、共同富裕,要“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清理校外培训、推出房产税,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双循环、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硬科技、新基建等。这就是大势,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时代的力量。
建议:贫富差距问题值得重视,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影响重大。未来调整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在更重视公平导向的同时,也要注意兼顾效率,兼顾对经济增长的激励。分好蛋糕的前提是把蛋糕做大,不要陷入存量思维,凡事过犹不及。
我们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初次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保障、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第二,完善再分配制度,提低扩中。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加大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兜底社会公平底线;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