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生育正在从战略政策层面加快走向执行层面。近日国家发改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从各地发改委的消息来看,资金已经下拨到位。
今年70亿元中央资金已经下拨
9月1日,国家发改委微信公号发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专项投资聚焦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对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214个公办养老、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改善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解决养老托育民生热点问题。
近日,一些地方发改委陆续发布消息,公布获得的资金量和项目。重庆和贵州就分别公布获得2.11亿元和3.8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9月1日,山西省发改委也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养老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行公示。
为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联合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三部门共同印发了《“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下拨标志着政策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向第一财经表示,“一老”和“一小”单个来看都是大问题,两个联系在一起是非常有战略思维的。解决“一小”对于刺激生育、改善年龄结构、缓冲老龄化有很大作用,而解决“一老”的问题现实针对性更强,必须不断加大投入。
此次下达的70亿元将新增养老床位17万张,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国家发改委还将逐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老一小”专项建设。不过,安排地方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属于奖补性质,各地方对项目负有主体责任。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的同时,明确责任,坚持地方为主、中央支持。地方履行发展“一老一小”服务的主体责任。中央预算内投资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地方真抓实干。
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享受中、西部政策的地区)分别不超过床均建设投资或平均总投资(不含土地费用、市政费用,仅为工程建设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支持(设备包等按定额方式予以支持)。
同时,国家发改委在下发地方编报投资计划建议的通知时明确,“2021年投资要严格防范由此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要求各地在上报的投资计划建议方案文件中,地方政府或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配套资金需出具承诺函,其中注明“不会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9月13日,泉州市发改委公布,泉州市4个项目位列其中,获得160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泉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投资示范带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普惠托育服务积极性。”
形成新的投资发力点
实际上,加大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不仅具有解决长远问题的战略意义,同时对当前投资结构的优化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
在2021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表示,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在社会民生领域制定了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等六个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今年以来,贵州省争取到包括养老托育在内的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38.87亿元,居全国前列。贵州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既有利于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加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培育发展内需市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丁金宏也表示,这些投资首先是民生工程,直接效应就是带来民生的改善,同时也带来发展的间接效应。民生和发展有时是辩证统一的,有时更是辩证互利的。大量投资进入会带来乘数效应,带动投资增长促进发展。
完善“一老一小”领域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的项目就可以成为投资新的发力点。而且从市场需求端来看,这些领域投资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方案》显示,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6亿,今后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