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不够怎么办?多位专家激辩解决方式
时间:2021-09-1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我国养老现状如何?如果用一句话描述:80、90后这代人,等到退休时如何面对养老金不够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邮储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丽娜、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第四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养老压力增大

数据显示,30年后,中国或出现“一个在职员工养一个退休员工”的情况,极大增加了养老压力。不过,目前的数据尚对“一个人养一个人”的模式提供不了支持。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显示,2020年城镇企业职工登记参保人数是2.76亿人,到2050年将提高到3.4亿人,30年里仅仅增加7000万人左右。

至于退休人数,2020年年底是1.06亿人,2050年将提高到2.7亿人,增加近1.7亿人。

根据上述数据得出的参保赡养率2020年为38.3%,到2050年将提高至81.8%。

“赡养率的倒数是抚养比,抚养比即是指几个人养一个。如果按照2020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算,是2.6个人养活1个人,到2050年将提高到1.2个人养活1个人,就业人口的压力提高了一倍。”郑秉文说道。

如果按照实际缴纳的“缴费赡养率”(到2050年该数据为96%)来计算,由于其倒数接近1,也就是说,“30年后的今天,几乎是一个人养一个人。”

如果30年后,真正出现“一个在职员工养一个退休员工”的模式,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需要和养老金缴费率完全画等号。

“如果替代率维持46%不变,缴费那边的人必须得缴46%。而目前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率从前年的28%,下降到了现在的24%。可是缴费赡养率表明,如果养老金缴费率不达到46%,养老金替代率必须下降。”郑秉文说道。

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确实能减轻在职员工的压力,但这也就意味着,退休以后能拿到的退休金也在减少。所以替代率的下降空间还有多少,仍旧留有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缺口也在逐渐扩大。

郑秉文说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现在为4.8万亿,到2027年将达到峰值,从2028年开始收不抵支,从此以后(增长)会一直为负数。那么假定我们用这些余额每年填补缺口,填补到2035年的时候,余额就会用光。”

发展养老二三支柱

养老问题何解?多位专家表示,方法无非在于夯实社会财富,让更多资金流入养老领域;发展养老资金的第二、第三支柱。

养老第一支柱是指法律强制的公共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制度;第二支柱指企业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是基于个人意愿和完全积累制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由个人自愿缴费。二三支柱均为“积累制度”。

事实上,为应对养老问题,从2019年开始,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一系列文件。

比如《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今年1月,中办、国办又提出“提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开展长周期考核”;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多层、多支柱养老保险体会”;今年两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郑秉文归纳指出,中央最近一年半的所有政策动态指向两个关键词,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第二个是建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也就是发展第二、第三支柱。

再直白点说,发展养老金二三支柱,用它来夯实社会财富储备。而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的核心资产就是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

以美国为例,其第二、第三支柱在整个养老体系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刘丽娜总结了美国养老体系的几个突出的特征:第一,其三个支柱的比例为1:6:3。大家耳熟能详的401K、403B这些产品的账户,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这些数据囊括在第二支柱里;而美国第三支柱下的账户规模近十年异军突起,达到了8万亿美元。”

第一支柱在美国整个养老金体系的占比越来越小。

刘丽娜指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二、三支柱的发展滞后,可持续性存在隐忧。养老金的充足性、可持续性、完整性都与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而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复杂的,首先要在账户层面、在商业银行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账户体系,这个账户体系可能需要开户、缴费、查询、托管、支取、监管、税收方面形成一个闭环。

这个体系的复杂之处在哪儿?

刘丽娜梳理了相关监管制度后指出,这里至少包括了机构的准入、客户的准入、投资的制度、信息披露、产品托管、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参与监管机构也是形形色色。

“我们当时评估了一下,如果在中国建立个人养老金体系非常难,起码在监管机构的协同上就要花非常多的时间。所以对这个体系的建设,我们当时不是非常乐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