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解读8月经济金融数据
8月经济数据继续降温,部分是因为疫情反弹、汛情等短期因素,更主要的是金融信用政策收紧、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大宗商品成本上升等中期因素导致的。
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房地产销售、新出口订单等已经连续4个月以上回落;经济一致指标消费、地产投资下滑,基建疲软。
物价数据作为滞后指标尚在高位,这是供求缺口、全球流动性宽松和运动式“减碳”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美联储流动性拐点渐至、海外供给阶段性修复,大宗商品过快上涨阶段结束,高位盘整、品种分化将是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主要表现特征。
我们维持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大宗商品通胀的高点已现,经济将逐季放缓,货币宽松周期的时间窗口正在打开,将经历四部曲:不急转弯-慢转弯-转弯-轰油门。
我们在2020年底提出“通胀预期”,在2021年1月提出“流动性拐点”“一季度是经济顶部,二三季度逐步放缓”,5月提出“对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要有估计和准备,货币宽松的时间窗口正在打开”。
重视拖累经济的三方面因素:
一是房地产和地方债的信用收缩效应开始显现,年初以来的社融信贷回落开始作用于实体经济,一般传导时滞6个月左右;房地产销售自5月以来的转淡开始传导至投资端,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房地产是周期之母;
二是航运价格上涨、集装箱“一箱难求”,抬高货运成本,降低了出口企业接订单意愿,新出口订单回落。随着美国、欧洲、亚洲等生产恢复,产能替代效应消退,出口承压;
三是经济K型增长、中小企业受大宗商品成本挤压、就业结构性问题等制约消费,消费增长始终乏力;大宗商品价格过高,超出实体经济的承担能力,抑制经济内生动能。
具体来看,8月经济数据呈现七大特点和趋势:
1、生产端继续下滑,与需求收缩、限产、经济复苏不均衡、下游企业经营压力有关。8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复合增速5.4%,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对生产带动作用较上月回升,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14.8%,较上月回升3.8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同比下滑,发电量下降。
受局部疫情、汛情影响,8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复合增长5.6%,较上个月下滑0.9个百分点。
2、近期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继续回落,房地产短期看金融,未来要警惕房地产“硬着陆”,用时间换空间。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5.5%和-18.7%,分别较7月下滑7.0和11.6个百分点;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0.3%,较7月下滑1.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下滑。
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加码,金融政策收紧,房地产投资将持续承压。“三道红线”政策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土地集中供应制度对房企资金施压。
3、基建投资乏力,近期多部委密集出台稳投资、扩大内需等政策,但在专项债发行高峰推迟、专项债项目要求高监管严、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和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等约束下,下半年基建托底经济的力量有限。8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6.6%,较7月回升3.5个百分点。1-8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6%,较1-7月下滑1.6个百分点。
4、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但上游受环保等约束,下游受大宗商品通胀挤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力度有限。1-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5.7%,较1-7月下滑1.6个百分点;1-7月采掘业、上、中、下游制造业利润两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1.2%、29.2%、19.9%和3.0%。
5、消费加速回落,商品和服务消费均出现下滑。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同比增长1.5%,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和餐饮消费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4%、-5.8%,较上月分别下滑1.5和6.6个百分点。商品中耐用品类如汽车、通讯器材、家电等品类为主要拖累项。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短期较难改善,叠加近期局部疫情再次爆发,餐饮消费加速回落。
长期来看,消费是经济的慢变量,受就业、收入、复苏K型分化有关,或带来消费中枢下滑。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实际增长5.1%,不及2019年同期6.5%。
6、出口受海外疫情影响超预期回升。8月中国出口额(以美元计,下同)两年复合增长17.0%,较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分产品看,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表现强势,反映海外需求持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回升,与东南亚疫情产能转移至中国有关,后续随着疫情好转,存在回落的风险。
运价高涨、装箱一箱难求,叠加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推升出口企业成本、积压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接订单意愿。国内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5个月下滑,预计随着外需支撑作用减弱、以及产能替代效应消退,中国出口在明年存在压力。
7、大宗商品表现分化,PPI至CPI传导不畅,剪刀差持续扩大。8月PPI同比9.5%,再度处于近十三年来新高;CPI受食品项拖累继续回落,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结构分化显著。国际定价的铜、原油价格出现高位回落趋势。国内定价的动力煤、双焦等品种在双碳政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供需错配,双碳政策强相关的高耗煤量大宗品种如铝、硅铁、锰硅等阶段性表现未有缓和。
二、工业生产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