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是否存在宽信用预期是很纠结的。
近期,市场较为看好基建板块,中字头和部分基建相关标的都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基建上涨的背后,折射出的逻辑是,经济既然有下行压力,那基建就应该上马对冲,再加上板块估值也足够低了,业绩想象空间和估值修复就都有了。
而且前几个交易日,大市值的白马股也有过一波上涨,大市值的板块上涨是需要流动性推动的。
基建既然有修复的预期,那自然就有基建撬动信贷的宽信用预期,等信用创造的效果出来了,流动性充裕了,大市值的白马行情也该重估了。
正好近期票据利率也出现了一波快速上行,有消息说是对银行信贷投放加强采取了窗口指导。
如果真有宽信用的预期,可以参考2020年三四季度大市值白马的抱团行情,当时社融增速是一路冲高到13%以上的。
但从现在来看,市场似乎更认可基建的修复,周期的回暖,而大市值白马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市场又回到指数行情、个股轮动快、赚钱机会捕捉难的结构性行情。
究其原因是宽信用,从预期到现实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现在说回8月的金融数据。8月金融数据无疑是观察国内宽信用周期是否能够顺利起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但是总的来说,8月的金融数据表现一般。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从10.7%下滑到了10.3%,人民币信贷存量同比增速也下滑了0.2个百分点,到了12.2%。
在总量增速下滑的时候,信贷结构也没有明显改善,从信贷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依旧偏弱,而票据融资则是今年以来的新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不考虑基数效应的话,后续的宽信用从预期走向现实,还需要等待。
我们先来看信贷的分项数据。
房地产销售近期已经有明显回落了,对应的是居民中长期信贷开始低迷。
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从7月的55.8万平方米下滑到了42.1万平方米,其中二线城市回落最为明显,日均成交面积从30.3万平方米回落到了18.9万平方米。
9月上旬,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依旧处于下行态势。从这个角度来看,预计9月居民中长期信贷也会偏弱。
房地产销售和居民中长期贷款下行压力是互相强化的:
1、房贷集中度考核和房地产调控约束,让房贷额度越来越紧,房贷利率越来越高,这本身会约束购房行为,降低房贷的需求;
2、部分热点城市出了房地产指导价,银行贷款只能按指导价来,结果是房贷放不了,首付得多掏;
3、开发商资金回笼压力得降价处理库存,当房价上涨预期存在的时候,这反而会促进销售,但房价上涨预期消失的时候,会让更多人持币观望。
在外部融资难获取的时候,房企最重要的资金回笼渠道就是卖新房,但现在房子不好卖了,所以资金链开始紧张了起来。
从市场的角度讲,一个是需要关注房企的信用风险,另一个就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会降下去,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8月居民的短期贷款也出现了下滑,这一点可能和疫情相关。由于疫情发生在暑期,打乱了原本外出旅游消费旺季的节奏。居民不能出去旅游消费,短期贷款自然会有所回落。
企业贷款增加了696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加了1166亿元,也高于2019年同期。看上去还不错,遗憾的是,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由票据融资贡献的,票据新增了2813亿元。
在经历过7月票据利率创下新低以及市场预期8月实体融资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好转的时候,8月中上旬,部分银行率先在票据市场上购入票据,避免出现和7月底一样的情况。
所以在8月中上旬的时候,国内票据利率大幅走低,1年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从8月初的2.5%一路下滑到了8月20号的2.02%,接近此前低点。
拐点出现在8月下旬,8月23号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会议强调要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而且会议之后,监管层还在多个场合发表过类似的言论,比如有消息表示监管层要求银行加大在8月底的信贷投放力度。
受此影响,市场预期后续信贷支持力度会加大,投资者预期开始分化,叠加此前预期打的太满以及月底票据供应较为充裕,票据市场利率有所回升。但一直到8月底,票据利率仍低于8月初的水平。
但是,宽信用压力没有根本缓解。银行可能响应了监管号召,加大了中长期信贷投放,体现在数据上,8月企业中长期信贷有所回升。但票据融资也同时创了今年新高,明显高于历史上的季节性规律。
可见,银行信贷额度多和找不到合适的融资需求仍然是促进宽信用最显著的矛盾。
其实融资需求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因为严监管,想要融资的房地产、城投等融资渠道受限。以房地产为例,自去年以来,对房地产的监管力度一直较强。
日前银保监会表示截至7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增速仅有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房贷集中度也连续10个月下滑,占比同比下滑了0.95个百分点等等。
上周公布的《金融发展稳定报告》也表示,当前房地产贷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