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场景渐明 各大机构衔枚疾进
时间:2021-09-1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数字人民币的拓展和场景开发正在迎来密集爆发期。

在刚刚结束的服贸会上,数字人民币成为金融展区热度最高的板块,银行、运营商、支付公司、银行IT公司、终端制造等市场参与主体亮相,大规模集中披露了参与研发、运营的最新进展。

央行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

上述数据可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的阶段性总结。随着银行各级分支行开户联动、试点城市铺开、场景落地加速、技术创新破冰,数字人民币生态图景雏形初现,相关产业链上的商机逐步清晰。《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在服务银行运营系统搭建、营销拉新、园区建设等环节,商业化订单已经起步。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IT企业确实是最早实现商业化收入的产业参与方,不过现阶段主要仍是银行掏钱完成指标前提下的订单,未来只有银行本身业务实现了商业化,整个产业链才能持续。

开户全面铺开多主体合作提速

2020年下半年起,数字人民币测试进程明显加快,在开户数量、使用场景、技术创新上进展明显。在场景铺开的同时,相关参与方也批量入场。

“年初时我们分行就被下达了50%开卡率的任务。”一位国有大行北京分行人士向记者透露。

众所周知,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架构。目前,在央行之下,第二层主要由国有大行和两家支付巨头关联的互联网银行,以及一家股份制银行参与运营。而从参与深度看,国有大行仍然是运营推广、拉新的绝对主力。

今年中报季,作为运营机构的六家国有大行中,多家银行交出年中总结。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累计开户个人钱包超723万个,对公钱包119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2845万余笔,交易金额达到189亿元;工商银行累计开户个人钱包超过463万个,对公钱包132万个,签约数字人民币交易商户18万个,交易金额超过5亿元;交通银行落地场景13万个,开立个人数字钱包将近116万个,法人钱包13万个,交易笔数达630万笔,累计交易金额25亿元。

相比六大行,同样作为运营机构的两大金融科技巨头系银行则极为低调。截至目前,蚂蚁集团旗下网商银行已经可以在数字人民币APP中“点亮”,而微众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还没有对外开放申请。两家巨头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支付主业的技术创新和终端创新上。

但数字人民币的全面铺开,仅靠9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显然难成燎原之势,不容易达成民众使用的广泛性和可得性。

在上述运营机构之下的2.5层(市场称呼,非官方定义)则是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众多非银支付、科技公司等场景方。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中小行和支付公司谋求或宣布接入央行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实现数字人民币的钱包开立、绑卡、存银行、充钱包、转账、查询交易明细等多个功能。

据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目前,非指定运营机构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指定运营机构合作接入;二是通过指定平台,比如城银清算、农信银等清算组织“一点接入”。

记者注意到,在“一点接入”上,截至今年8月12日的官方消息,彼时有近24家城商行已经通过、94家银行有意向通过城银清算加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

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多选择“直接合作接入”。近期,翼支付即宣布通过中国银行合作,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此外,银联商务通过与中国银行和地方控股公司合作参与到了地方园区场景的支付系统改造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人民币运营体系的第二层,除了9家银行机构,还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三大运营商目前都没有独立参与,其中移动是与工商银行合作,联通和电信是与中国银行合作,后期运营商与合作银行有可能成立联合运营机构。

数字人民币观察人士、移动支付网分析师佘云峰告诉记者:选择合作方式取决于合作机构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商务能力,直连模式需要更多的投入,也会拥有更直接的流量入口,但未来运营机构不可能去和每一个中小机构进行直接对接,“一点接入”的改造难度会低一些,因此中小机构通过城银清算和农信银等平台接入是趋势。

银行IT商业化起步支付仍无收费机制

随着上述多层次运营体系中开户需求和合作需求铺开,一些市场参与主体的商业化已经起步。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关于数字人民币系统建设、营销招标等一系列信息开始密集,包括国有大行地方分行、城商行甚至运营商系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曾就数币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内容主要涉及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专项营销以及搭建数字人民币管理系统招标采购,要求服务方具有构建数字人民币软钱包、硬钱包能力,满足数字人民币试点需求、可以实现接入央行互联互通平台等能力。

不过一位银行卡检测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大部分银行不是直接接入央行系统,因此对系统改造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