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公布的美国8月PPI同比上涨8.3%,为2010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无独有偶,近期公布的中国8月PPI同比上涨9.5%,也超市场预期。中美PPI同时超预期上行,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一般来说,通胀是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经济复苏在前,价格上涨在后。但今年有所不同,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尚未充分,但通胀已然先行。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收缩。在美国体现为疫情冲击下供应链运转不畅,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带来成本上升。在中国体现为上游大宗商品供给弹性下降,导致价格上涨。总之,在今年全球通胀上升的背后,供给侧的因素“功不可没”。
回到美国,尽管8月Delta疫情明显反弹,但PPI仍然高企,说明即使由经济重启和财政刺激带来的第一波价格上涨告一段落,通胀压力可能也不会很快消退。分行业看,8月医疗、美容及光学产品、客运服务业、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批发业、电信传输服务、机械设备零件及用品批发、以及旅游住宿服务的PPI都有所上升。疫情反弹下,上述受原材料供应短缺、供应链效率下降和劳动力短缺影响大的行业,价格上升压力会更大。而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相关劳动力相对不那么短缺的服务业,PPI则有所下降。
PPI走高对于CPI有何含义?首先,美国PPI与CPI高度相关,但因为统计方法不同,两者也有差异。PPI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视角来观测价格,而CPI则是从消费者的视角。虽然视角不同,但二者覆盖的“篮子”有一定重叠。PPI个人消费部分的覆盖范围包括国内生产者(企业和政府)为家庭提供的所有可销售的产出,CPI的范围包括由企业或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但只包括由消费者直接支付的个人消费部分。PPI覆盖了大约72%的服务业,一些包括在CPI中的服务业,没有包括在PPI中。例如,CPI中权重最高的项目——业主等价租金(占比23.6%)就不包含在PPI中,权重约为3%的教育服务也不含在PPI中。而由企业或政府负担的医疗服务价格包含在PPI中,但不包含在CPI中。CPI还包括进口的最终商品与服务,而关注本地生产的PPI只包含进口的中间产品,这意味着输入性通胀对二者的影响有一定差异。PPI和CPI的调查时间窗口也不同,PPI的调查窗口为包含每月13日那一周的星期二,而CPI的调查则覆盖整个月。
其次,在供给收缩的背景下,PPI对于CPI或具有一定的前瞻指导意义。我们一直强调,疫情冲击本质上是供给冲击,疫情反弹可能降低供给效率,加剧短缺,使价格向下游传导更容易。美联储周三发布的9月褐皮书显示,美国企业仍面临各种短缺。其中,劳动力、原材料、供应链短缺仍是最主要的供给约束,且较7月调查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加剧。这或意味着,即使疫情反弹压制需求,供给侧的通胀压力仍可能继续存在。
第三,在疫情反弹时期,有些刚性需求可能会加剧通胀,比如食品。美国食品PPI与CPI相关性较高,且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食品的PPI与CPI都有明显上升的情况。美国最终需求商品的PPI在8月环比上涨了1.0%,其中近一半的贡献都来自于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类价格涨幅尤为明显。由此来看,美国8月CPI数据可能也不会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