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绿地金茂金融中心大面积底板浇筑,高强度浇筑持续55小时,为地上大楼打下“坚实地基”:
这座新建的金融中心不但会刷新南京的“城市新高度”,也将见证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下称“南京片区”)金融制度创新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
自2019年8月获批以来,南京片区围绕国家赋予的“两区一平台”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的功能优势,聚焦新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在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科技金融发展、数字金融试点、绿色金融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历经两年发展,南京片区的金融制度创新“硕果累累”。其中,“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N科创融资综合解决方案”等4项金融制度创新成果开始在全省推广……
此外,南京片区在金融创新方面,还创下多个“国内领先”。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建设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智能服务系统;
发行全国首单、全市场唯一的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以及境内首单非金融企业气候债券;
围绕区域股权市场区块链监管试点,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与证监会连通;
在全国首创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保理平台,为众多企业节约融资成本年化3%,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
上线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供应链金融生态平台,落地全国首批区块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
扬子国投控股企业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牵头建设国内首个新金融基础设施——“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开展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和数字普惠金融一体化服务创新……
这背后,是南京片区各部门始终聚焦服务科创企业融资、服务产品技术贸易、服务绿色转型升级等领域的金融制度创新,把金融改革的重点放在“新”上——在新金融平台打造、产品与应用场景开发、金融科技研发、争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错位发展优势,打造了长三角地区的新金融中心。
未来,南京片区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发挥“双区叠加”等特色优势,争取形成更多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改革成果,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实体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领跑业界”
一直以来,金融开放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加快经济对外开放步伐的重要抓手。
获批两年以来,南京片区始终聚焦金融制度创新,已形成金融领域制度创新成果16项,其中,“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这背后,南京片区早早意识到,在高科技时代,“技术专利”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科研实力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基石”。要将技术专利与科研实力转化成企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2019年起,南京片区以“我的麦田”为载体,打造了“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国内首个知识产权金融智能服务系统——以知识产权质押作为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集资讯、金融、服务商供应、数据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事实上,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交易与投融资服务,绝非易事。究其原因,知识产权的创造、交易、运营,公证、服务、融资等各个环节操作流程都相当复杂,需要各方协力才能保障整个操作流程没有疏漏。
因此,南京片区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全国首家知识产权质物处置运营平台正式上线同时,构建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处置等全产业链闭环操作体系。
通过聚焦知识产权创造、交易、运营等业务操作,南京片区还初步构构建形成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在线特色交易为主,在线公证、维权、服务、融资为辅的一体化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通过知识产权资产数字化、确权数字化、交易模式便利化、金融支撑便捷化、安全防控多元化等措施,提供针对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确权-交易-运营-维权-融资”一站式服务,盘活大量处于沉睡状态的知识产权资产,实现了知识产权的快速交易和流通,促进知识产权从“知产”向“资产”的转化。
2020年10月中旬运行以来,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签约合作机构超过1500户,在售专利2万余件,完成专利、版权等交易1.5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20余万件专利在平台转化为数字资产。
这也带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持续火热。
目前,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采用“专利/商标许可+技术支持+商业模式授权+投融资”的成果交易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企业在使用知识产权的同时,既可以通过折价占股、抵质押、融资租赁、资产支持证券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