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可以击败所有对手吗?不!历史上没有人做到,未来同样不可能有。享誉世界的国际合作专家亚当·卡亨认为,与其穷尽手段击败那些与自己利益不同的人,不如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在合作中求共赢。
不可否认,志同道合确实让人血脉贲张,但在现实社会中,基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利益取向、文化理念、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复杂性,越来越难以存在始终志同道合的合作对象。然而,卡亨反倒坚信,基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未来与那些过去自己不认可、不喜欢、不信任(“三观”不合)的人进行合作是无以回避的选项。在《如何与利益不同的人合作》一书中,卡亨提出了伸展理论,主要分三步,即拥抱冲突和联系、在试验中摸索出前进的道路、加入游戏。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伸展理论“对症”的其实是传统合作中的三大思维认知误区,即合作需要表面和谐还是充分争论、压服敌人还是说服敌人、改变对方还是改变自己。
卡亨的伸展合作理念帮助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消除种族隔离制度,以及哥伦比亚前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积极与对手和谈结束50年内战。两人均称受卡亨合作理念影响,且收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三观”不合就是错吗?
为什么要同那些“三观”不合的人合作呢?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不会作太深入的思考便会本能地得出结论,合作就应该是志同道合!
就这一问题,卡亨在书中举了那个著名的盲人摸象故事。“三观”不合并不代表对方就是错的。世界很大,如果不敞开心扉,我们自以为绝对正确的判断,很可能只是坐井观天。随着家庭、组织、群体、国家等多种因素的杂糅作用,每一个社会组织,实际意味着每一种不同,哪怕是同一个家庭的孪生手足兄弟,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相同。
卡亨一开始便掷地有声地指出,一些人推崇的志同道合的合作模式,实际上落后和原始的。历史上,无数帝王将相为了号令天下,不惜穷兵黩武,无非是高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统治哲学,结果也只能借助强力手段,维护表面往往也很短暂的和谐,终究难逃灰飞烟灭的历史结局。事实上,时下一些人视若社交圭臬的圈子文化,也只能带来有限度的合作。无法包容圈子以外的其他意见,犹如给自己构筑了一堵坚硬无比的墙,自然地从内心抵触外部纠错动力。
自然发展规律表明,正是因为彼此的不同,生物进化才会在多样性中一路前行,创造出灿烂的大自然。具体到我们人类,之所以超越万物成就今天,不是因为个体力量的强大,反倒是合作让人类走到了今天,即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另一个事实是,越是国际知名企业,越是注重交锋氛围的营造,尖锐的思想交锋,往往会激励大家穷尽思维,努力探索破解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卡亨指出,传统志同道合合作模式,实质是“预设了唯一答案,其实也消灭了事物其他发展的可能性”。说直白点有的合作就是提着鞋找脚,一旦发现“脚”不合适,不是反思“鞋”的问题,而是试图去改变“脚”,或者寻找新的“脚”。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靠个人魅力使企业在某一阶段赢得快速发展的现象,这在国内民营企业早期发展中较为常见。不过,随着企业发展到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市场经营形势复杂多变,过去粗放性扩张发展,已经被新的竞争形态所取代,传统凭借个人魅力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这也是国内民营企业近年来出现的群体性困惑。换言之,如果不能包容吸纳异见,企业发展就可能陷入一叶障目误区。历史上,将敌人争取进自己的阵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这在政界和商界中数不胜数。
卡亨的伸展理论,首先就打破了合作的“控制假设”,也可以说是开放式合作,即“欣然接受关于不一致、试错和共同创造的混乱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卡亨指出必须运用“力量”和“爱”这两种互补的驱动力。力量是执着,爱则是包容,二者缺一不可。有力无爱,结果往往变成专横。有爱无力,问题得不到充分暴露,最终哪怕实现了合作,但很难得到更理想的结果。
压服对方还是说服对方?
这是我们常常会陷入的又一思维误区,表面上看似是为了说服对方,随着争论的深入,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针尖对麦芒,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老死不相往来。
诚然,许多人并非不知道合作的重要意义,并非不想达成某种协议,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又无法摆脱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敌对化综合症”,即首先将对方摆在“敌对化”的对立面。一旦这种情绪生成,很难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不知不觉中夹杂进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所处位置的势力,原本说服对方的初衷慢慢异化成强势压服,无异于亲手种下了合作破裂的因子。
卡亨在书中指出,有的合作之所以走向破裂,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预设前提,并没有真正放弃“作为一种存在状态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将自己首先摆在了正确的位置,自然很难心悦诚服地去倾听对方的分析与建议,挑刺找碴多于耐心倾听。一旦陷入“敌对化综合症”,我们就可能在这样的死胡同里无法自拔。
市场因交换而诞生,交换就是合作。市场合作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利益驱动。利益的基础不可能只是眷顾某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