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据的特点
(一)特点
1.信用特点
狭义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下简称“商票”),分别体现了商品交易中延期付款所形成的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关系,是有利于优化企业资金配置,提升商品交易效率、提高商业信用的信用工具。
2.调控特点
票据的调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央行通过商业汇票再贴现政策可以调控货币市场供需和信贷结构,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向的政策目的;二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贴现、转贴现等业务手段实现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3.支付特点
票据是经贸往来的一种主要支付结算工具,通过票据背书转让可以完成商品交易的资金交付,为加快商品流通和企业资金周转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支持,是企业主要日常支付方式之一。
4.融资特点
票据贴现是一类“质优价廉”的融资产品,尤其适合中小企业,一是利率低廉,主要体现在银票贴现,其贴现利率远低于一般融资产品,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办理便捷,当前流通票据绝大部分是电子商业汇票,其贴现可通过商业银行网银直接办理,流程更简便、融资效率更高。
5.投资特点
票据的投资特点主要集中于标准化票据及票据资管等业务产品。投资方通过投资未到期、已贴现(或未贴现)的票据资产或票据收益权,以提升收益水平、降低投资风险;融资方通过转让票据资产或票据收益权实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回笼资金等目的。
(二)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1.与流动资金贷款的区别
票据的产品链非常丰富,涵盖支付、信贷、金融市场等领域。其中,票据融资与流动资金贷款同属短期信贷领域,但票据融资办理手续简便、成本较流动资金贷款更低,且其结合二级市场相关产品还具备调节规模、调节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等特殊功能。
2.与保理融资、国内信用证的区别
票据融资与保理融资、国内信用证等产品同属贸易项下的融资产品,票据融资具有以下比较优势,一是规范性好,有专门的法律支持;二是标准化程度高,有专门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持;三是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央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等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票据融资。
3.与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融资产品的区别
债券、股票等产品属于资本市场融资产品,票据融资与其差异较大,一是从受众角度看,股市、债市上市企业数量远低于票据融资企业数量,且票据融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二是从一级市场角度看,股市、债市发行周期较长,票据一级市场即票据承兑业务发行周期较短,银票承兑办理周期一般为1-3天,商票承兑则短于1天;三是从融资方式看,股市、债市融资采用直接融资方式,票据融资采用间接融资方式;四是从准入门槛看,股市、债市对融资企业的资质、财务状况等要求相对较高,而票据融资门槛相对较低,属于“普惠型”融资产品。
二、票据的功能作用
(一)票据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的票据雏形可追溯至周朝,其与现代意义的票据存在较多不同。现代意义的票据是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重新开始办理票据业务之后产生的票据。以1981年上海分别办理了第一笔商业承兑汇票和第一笔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为起点,票据的功能作用开始逐步显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正式施行后,票据市场的几个发展阶段对票据的功能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萌芽阶段(1995-2000),《票据法》正式下发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了总体制度框架,票据功能作用开始崭露头角;二是成长阶段(2000-2009),2000年我国首家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成立,此后票据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票据功能作用得以稳步发挥;三是加速阶段(2009-2016),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运行,标志着票据市场由纸质票据时代过渡到电子票据时代,票据市场发展加速,但因该阶段风险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票据功能作用在一定程度被削弱;四是规范阶段(2016-现在),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全面规范了票据交易、托管、清算等业务规则,票据市场进入规范发展新时期,为票据多项功能作用更大程度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票据的功能作用
1.培育商业信用
我国商业信用领域发展较为缓慢,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向银行申请的融资多基于担保而非基于商业信用。商票是集中体现商业信用的票据业务产品,大力推进商票业务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逐步培育国内商业信用文化,促进票据信用领域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2.调节货币政策
票据再贴现是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之一,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再贴现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可以调控货币资金总量,再贴现利率作为央行基准利率之一,其调整能起到引导市场利率、调节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再贴现还具备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信贷资源流向更有需求、更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