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体现首席经济学家对次月宏观经济状态的信心情况,于2010年10月首次公布。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于2021年9月发布的这一期指数为51.03,高于50荣枯线。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维持景气状态。
物价方面,经济学家们对8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02%,PPI同比预测均值为9.0%。投资与消费方面,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预测均值为9.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7.18%。贸易方面,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8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5.6%,进口同比增长33.1%,贸易顺差583.4亿美元,均超过经济学家们的预期。
*:已公布数据。
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稳增长政策将会持续。本次调研中,有13位经济学家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水平可能会再次下调,其中两位经济学家预计9月就可能会发生调整。同时,有18位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一个月内存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LPR利率变化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对8月新增贷款的预测均值为13847.41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2.82万亿元,M2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8.38%。
2021年8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4679,经济学家们对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均值为6.48;同时,他们维持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均值为6.52。
信心指数:9月信心指数为51.03
9月发布的这一期“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1.03,高于50荣枯线。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维持景气状态。
京东金融沈建光表示,当前经济形势的考量因素主要有疫情、文娱等行业整治、碳减排等,经济增长压力加剧,结合去年同期基数抬升,三季度GDP或降至6%以下。在此背景下,稳增长是当前决策层关注的主要目标,宏观政策有望宽松,下调政策利率和准备金率、加快专项债发行支持基建将是重要抓手。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疫后经济深跌反弹或接近尾声。内需方面,受疫情扰动叠加季节性规律较弱影响,7月经济运行呈现继续弱化趋势,但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表明后续政策或并不急于发力对冲。外需方面,发达经济体复苏主线从商品转向服务,这一切换致其外溢作用减弱。考虑到低基数效应,当前保增长压力相对较小,政策处在解决中长期问题的窗口期,在信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宽松对冲。
物价:8月CPI同比预测均值为1.02%,PPI同比预测均值为9.0%
经济学家们对8月全国CPI同比数据预测均值为1.02%,略高于上月的公布值(1%),最大预测值1.9%来自招商证券谢亚轩,而最小值0.7%来自渣打银行丁爽。PPI同比预测均值为9.0%,与上月公布数据持平,最高预测值9.5%来自招商证券谢亚轩,最低值8.5%来自德商银行周浩。
海通证券梁中华表示,预计8月CPI同比1.1%,PPI同比9.4%。8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整体回落,疫情影响消费需求。但是,随着节假日来临,食品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在工业品方面,煤炭、钢铁价格仍在高位。
工银国际程实认为,当前通胀分化不具备长期性:一是PPI边际增长开始弱化。具体来说,中国外需增长放缓及全球PMI边际收缩将驱动PPI价格水平开始回落。二是CPI将总体保持温和通胀水平。一方面,他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筑底反弹将拉动CPI回升;另一方面,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减少对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双向扰动。随着下半年CPI温和上行,而PPI开始高位回落,通胀分化将渐行收窄。基于其预测模型,在一般情景下(假设当前疫情蔓延可得到有效控制,极端性气候出现概率降低),今年中国四季度CPI同比均值将回升至2.3%,而四季度PPI同比均值将回落至6.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消费增速预测均值为7.18%
经济学家们对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7.18%,低于上月8.5%的公布值。其中,9.5%的最大值来自招商银行丁安华,野村国际陆挺给出了最小值2.5%。
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表示,1~7月,商品零售稳定回升,但餐饮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复苏仍然比较缓慢。虽然疫苗接种进程较快,但随着多地局部零散疫情不断,消费整体持续稳步复苏仍存在一定难度。综合来看,预计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3.7%。
工业增加值:8月增速预测均值为5.8%
调研结果显示,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8%,低于上月6.4%的公布值,其中,英大证券郑后成给出了最小值5%,交通银行唐建伟给出了最大值6.8%。
郑后成认为,2021年下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有可能承压。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7·30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一方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另一方面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前者利多高炉开工率,后者利空高炉开工率,总体而言对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的影响较为中性。
第二,2021年6月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弹,与此同时,我国境内出现疫情多点暴发的局面,对生产以及需求造成较大冲击。目前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不一致,短期内完全控制全球疫情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疫情境外输入的压力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