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合作区再迎发展新征程!
9月6日,备受关注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方案》围绕前海合作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提出了八大措施,细品《方案》,可高度浓缩为三个关键词:“扩区”、“改革”和“开放”。新的起点下,前海肩负怎样的发展使命?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格局?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释放怎样的利好?
扩区:提升发展能级
随着《方案》的发布,一个更大的前海展现在眼前。《方案》明确,新的前海合作区实施范围将以现有前海合作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至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机场及周边地区、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等片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为原来面积的8倍。
“前海空间越大,意味着可承载的资源和功能就越多,进而能更好地扮演好服务香港的角色。”广东社科院经济学教授丁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海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为香港未来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香港当前正面临土地空间有限,导致制造业被挤压,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大容量”的前海能更好地实现“香港所需、深圳所能、合作所向”的愿景。
实际上,《方案》开篇就再次点明了建设前海合作区的初心和使命,即“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毫无疑问,与香港一水之隔的前海,具备粤港、深港合作的先天优势,而目前,前海也已经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中联办发言人日前发表谈话时也表示,内地广阔的市场腹地和丰富的要素资源是香港破解产业单一、发展空间不足、流动渠道狭窄等问题的金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纳入前海发展空间范围内的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机场及周边地区以及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均属宝安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区域,而宝安中心区、海洋新城,以及承载“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的大铲湾片区都是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重点布局项目。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朱东山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这些片区的发展将与前海发生“共振”,如宝安中心区目前已引进了深圳农商行、亚太卫星、鹏鼎、VIVO等大批总部企业,可与前海联动发展总部经济,同时中心区配套的医疗、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都将为前海湾片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在大空港片区,依托国际机场可以与前海联动发展高端物流业;依托会展中心,可以发展会展经济。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扩容让前海产业多元化发展成为可能。大小南山和宝安片区的加入,将为合作区增加高科技制造业企业。随着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被纳入合作区,在会展产业方面,前海合作区将会与这一领域发展较好的香港实现更深刻的联动;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也进入了前海的产业体系,包括海洋工程、海洋设备、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数据等行业,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扩区”后的前海将拥有丰富的产业业态,将在高新科技、海洋科技、航空物流、会展业,以及先进制造等方面大有可为,从而大大提升前海的发展能级。
改革:增强发展马力
从2010年国家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来,前海就一直奔跑在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的路上,改革成为推动前海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前海作用发挥和价值彰显的重要所在。截至目前,前海累计推出6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全市复制推广203项。
此次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方案》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具体如何打造,《方案》也给出了具体路径,即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及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四大方面。
比如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上,《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体制,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表示,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将让更多香港企业通过前海进入内地经营,让香港服务业更好地融入国家双循环的新格局。截至今年8月,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2020年前海合作区实际利用港资38.02亿美元,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88.3%。这意味着,港企作为前海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显现。
再如在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方案》也做了系统性的安排。众所周知,港澳地区科技研发水平高、技术创新实力强,因此,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的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前海此轮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当前前海落户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各类创新载体有27家,另拥有“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等一批面向港澳团队的创业载体。根据《方案》,未来前海有望通过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等措施,打造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