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大局来看,琴澳一体化是将一国两制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最佳示范区。”
澳门特区政府近年来重视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2021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整合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有关科研力量,引进优质项目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重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澳门科创环境与产学研发展起步慢、资源少、限制多、市场小、人才缺乏,种种先天限制条件下,要想迎头赶上,需要格外努力。”近日,澳门大学持续进修中心主任、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丁己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澳门特区政府要带头拟定产学研发展方向,走‘政产学研’的道路,由政府直接主导,才能打破重重限制,针对澳门所需和目标,做专、做强、做精、做大,大步向前。从国家大局来看,琴澳一体化是将一国两制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最佳示范区,这方面澳门有显著优势,”刘丁己说,“在横琴产学研基地,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商业化过程。”
吸引人才需要“先立后破”,挣脱行政桎梏
《21世纪》:澳门特区政府历年来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而澳门本身产量和发展体量较小,您认为是否应该拟定产学研方向,根据澳门所需和目标,做专做大呢?
刘丁己:澳门的科创发展其实有几个很严重的先天性限制,首先起步较晚,资源比较少,但法规限制又特别多,人才和市场在各方面体量都比较小。特区政府这几年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尤其希望在澳门不要只有博彩业一业独大,因此很积极拓展科创发展和产业适度多元发展。可是就我们的观察来看,我们周边的地区,包括新加坡、香港、深圳等等,他们也同样有非常快的速度,有很大的力度在进行科创方面的发展。从时间纵向比较,澳门的现在和回归之前相对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空间的横向比较,在同一个时间段将澳门跟其他城市做比较,澳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完善生态方面可以从几个部分来考虑:首先是从法规法令方面,澳门特区政府是个非常照顾自己人的地方,意思就是对于本地人才和本地劳工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但是对于吸引高端人才来澳门,甚至是对于吸引更多中端的产业技术人才来澳门,打造高科技的产业生态链就形成一定的困难。比如说从外国或外地引进的人才,在澳门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当他们在澳门审批的时候,可能有别的地方用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方法,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他,人才可能就被抢走了。
第二点在于高校的科研人才引进同样有严格的限制。在澳门本地有能力推高端科研发展项目的,一般来讲是公立高校。但是澳门现在的公立高校基本上是受到公务人员的员额规范,就是不能超过总量的限制。如果要进一步地让引进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功能由公立大学来承担,那么如何在公立大学跟政府员额制度上面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甚至是如何重新定位公立大学的公法人地位,我想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确实政府的相关人士也不断在积极探讨,但是速度还可以更快。
《21世纪》: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它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想问问在这种环境底下,如何可以发展澳门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成长呢?
刘丁己:第一件事,很多当年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制度及法规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首先就要在法令法规方面进行梳理。好比香港或新加坡,他们有专门针对高科技特殊人才的绿色通道,有专门的队伍为你服务。所以在人才方面,需要从根本上的制度来改变,否则到现在很多澳门大学的教授,在澳门拿的还是外地劳工证。
第二,澳门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很多人才,其实有一些优点,比如税制较低,地方较小,所以行动、办事都很方便,基础医疗系统完善、基本福利也好。但也有些不足,像深圳也好,苏州也好,每个地方都有积极争取人才的计划。如果澳门在原有的优势上,再没有办法加码去和其他地方竞争,那么这些人才还是要考虑。尤其我们知道,很多在澳门公立高校工作的老师,其实要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我认为就要多考虑法令法规上的调整、优化引进公立高校人才的方法和政策,以及考虑在绩效考核方式上进行补充或调整。
《21世纪》:大湾区高校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刘丁己:我想每一个学校它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成为大湾区第一的高校,但必须是有独特优势的高校。因为把湾区放在一起来探讨的话,每个学校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澳门的特色是世界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所以对于澳门大学,旅游度假专业就是我们的特色。或者说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跟葡萄牙语系国家有历史文化渊源的,那就是澳门。所以像葡语教学,澳门大学是独树一帜,其他学校大概都很难和我们竞争。
再举个例子,澳门的微电子芯片设计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再加上澳门大学还有中医药产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实验室,这样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地方很难复制的。因为澳门地方比较小,要做的就是有地方特色,而且是国家和大湾区所需要的。那我想跟其他高校比起来,我们也不可能全面的竞争,肯定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