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金融稳定报告可以读出哪些关注点?
时间:2021-09-06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天风研究·固收】

摘要:

报告明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工作重点转向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着力降低信用风险,维护股市、债市、汇市平稳运行,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

金融防风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问题。宏观杠杆率是衡量整体金融风险的关键指标。

所以宏观稳杠杆仍然是政策基本前提。从压力测试结果观察,金融风险防范对应2022年GDP增速参考底线是4.78%。

压力测试表明,目前中小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御能力较弱,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集中度、同业交易对手、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贷款等领域风险值得关注。理财回表资产信用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

同业依赖高的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较差。同业链条对传播风险仍有较大的影响力,测试结果显示,如果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发生违约会增强银行间风险传染性。

压力测试说明信用风险与同业链条仍是制约我国银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紧迫性看,中小银行补资本问题最突出。

因此报告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以“在线修复”为主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化解重点区域金融风险,维护地方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已付诸实施的政策安排包括:一是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二是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创新型资本工具;三是央行开展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提高永续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工具的条件;四是有多家银行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补充资本。

央行将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和执行更加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

从以上逻辑出发,总体上中小银行风险基本可控。

202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展示了当前风险状态下央行的基本态度。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后续央行有几点关注:一是配合补充资本;二是应对同业链条传染;三是稳妥化解信贷风险,特别是小微和个人经营贷。

这些问题,实际上与当前债市关注紧密相关,总量上货币易松难紧,所以利率风险可控。永续债和资本补充工具具备较高的信用能力,但是对于同业链条监管预计仍会从严。政策运用上,预计针对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贷款的结构性工具仍然会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再贷款,同时考虑宏观稳杠杆,关注货币总闸门,市场也需要明确政策宽松仍有边界。

所以在利率上,我们继续维持后续十年国债2.75-3.15%的判断。

金融稳定报告可以读出哪些关注点?

9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金融风险?如何处置与推进?本文进行简要解读。

1.风险总体收敛、可控,处置更为稳妥

今年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宏观稳杠杆、处置金融风险和整顿金融秩序方面均较好的实现了既定目标,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疫情使得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防控疫情输入压力依然较大,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牢固,金融风险仍然点多面广,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个别中小银行风险较为突出。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向好的基础没变,但也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下一阶段,常态化阶段的金融防风险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继续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工作重点转向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着力降低信用风险,维护股市、债市、汇市平稳运行,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

2.突出宏观稳杠杆、外部风险、地产金融和最后贷款人机制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整体结构与2020年相似,全文共17个专题。

今年新增的内容主要有跨境资本流动、规范发展养老保险、国际基准利率改革与“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的相关内容,强调了外部风险对我国经济与防风险的冲击与挑战,以及近年来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动向,突出了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同时也有一些重复的主题:银行业压力测试、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

3.宏观杠杆率是衡量整体风险的关键指标

金融防风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问题。宏观杠杆率是衡量整体金融风险的关键指标。

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按照央行口径,2020年末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