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会如何影响房地产和城市发展?院士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新思考。
仇保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我觉得“三孩”政策来解决收缩型城市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个收缩型城市它一旦开始收缩,根据国际的经验,它是人口持续的收缩。这一点要多条腿走,而不是靠一个“三孩”政策。
第二点就是我们现在的城市的两极分化是越来越严重,就是说一线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省会城市不断增长。更重要的就是我们有19个城市群,19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但是已经有149个城市人口在萎缩。在这个之前,实际上我们已经注意到2万多个小城镇,绝大部分人口都在50多万,所以这个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那么应对这些趋势,其实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许多的挑战要解决,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个人认为,从量的增长角度来讲这个非常困难。在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客观的规律,它是会发生的。比如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家生孩子和养孩子成本逐渐提高,生育率就会逐渐下降,这个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会出现。尽管当前出现了“三孩”政策等等政策的调整,这个大的趋势我想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在给定人口的数量和增长趋势,甚至未来可能转成微弱的负增长的趋势之下,要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在空间布局上,如果同样的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一些小城市转向大城市,实际上是客观上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的话可以延长我们的人口数量的红利。
那么第二个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质量的提高。质量的提高,就其中依赖于整个中国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等方面提高,还有就是在教育发展当中要更加注重质量,来顺应未来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仇保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住房的需求,它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顶点。人均40平方米,是吧!那么另一方面,我们的投机过剩需要遏制,所以住房重归居住功能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
江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
我是搞工程的,从工程角度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国家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盖房、修基础设施这事儿,已经逐渐告一段落。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整个的城乡既有的房子规模到了640亿平方米,按照“双碳”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最后有750亿平方米就应该差不多了。所以新增的空间已经很少了,因此下边儿的重点是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