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乘高铁从江西进入浙江,漂亮的独栋农居,也就是俗称的农家别墅明显成片增加,村庄更加整洁漂亮。这是衢州江山市(由衢州代管的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三,但已能显著感受到浙江在富裕程度上的领先。”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看来,区域发展是写在大地上的。
坐拥“江南第一山”——莫干山的湖州市,最近开创性地提出“无差别城乡”,更是让浙江的城乡融合发展热度大增,也在全国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掀起了小高潮。
“无差别城乡”不是城乡无区别
8月30日,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纲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四个核心问题”,详解了“无差别城乡”的具体意涵和工作任务,也让人们再次聚焦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农业农村的发展。
在当天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王纲表示,“无差别城乡”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突出数字化改革牵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人的‘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以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为愿景,以居民收入均衡化、宜居环境高品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数智进程同步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率先基本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差别”消亡、普遍富裕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无差别城乡”是制度供给的均等化,不是功能形态的同质化;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不是发展结果的一样化;是品质生活的共享化,不是生活方式的平移化。
同时,“无差别城乡”是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不是削峰填谷、削平补齐,不是城乡无区别,而是要在城乡各自充分发展的前提下,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不是搞大开发、大建设,而是抓大融合、大发展。
上述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湖州市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安吉县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文件。
让更多人“有实感”的一项最新举措已经落地——9月1日零时起,湖州市德清县境内高速公路正式免费通行,“无差别城乡”驶入快车道。
长期关注城乡治理问题的华东师范大学叶超教授对第一财经表示,湖州提出的“无差别城乡”是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对于唤起全社会对城乡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行动有重要意义,在落实“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上具有创新性。
他告诉第一财经,围绕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有很多事情可做,缩小城乡差距在其中至关重要。“城镇化率超过60%之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点除了继续重视乡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即市民化的进程之外,更要让城市反哺乡村,让乡村借助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力量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在缩减城乡差距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乃至共同富裕”。
“城乡发展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叶超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地区逐步进行,因地制宜探索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城乡之间要素是流动和相互转化的,制度革新的主要方向是适应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需求。但城市资源和条件远超过乡村的情境下,通过国家战略和城市的力量推进乡村要素配置的高质化和高效化,以输入人才、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发展,即城市赋能农村至关重要。”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还要注重借助外力”。在“无差别城乡”的建设过程中,湖州方案也提到了浙江省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条件。叶超表示,消除城乡差别不能仅仅靠乡村和当地的力量,在流动性极强的社会中,依靠“外力”非常重要。“乡”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乡村以外的城市、省域、城市群、全国乃至全球变化都可能影响它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把外力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力”。当乡村有了足够自身发展的动能之后,消除城乡差别就指日可待。
“高价值”的农民画和香榧树
围绕共同富裕,浙江各地近年来纷纷发力乡村振兴。
位于四省交界处的衢州市,其经济水平长期以来是浙江省的“后进生”。这并没有影响它在乡村振兴上的后劲。
从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卖旅游,并带动研学游、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联盟抱团式发展,“全国十大农民画村”之一——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改变是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农民画产业产值达1500万元,通过发展农民画产业,村集体收入增加70余万元,村里定期给村民分红,形成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双赢”的格局。与此同时,这个800多人的小山村,靠创作农民画赚钱的村民就有300多人。
除了原乡人,还有大量的新乡人和归乡人被农村吸引。作为余东乡村未来社区的新村民,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驻馆画师”代表之一的罗剑华是余东村在2016年引进的第一个专家画师。他把自己在当地的工作室变成了对村民和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美术图书馆,也时常有美术领域的专家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