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重燃的疫情似乎没有压制澳大利亚经济复苏的势头。
9月1日,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7%,高于外界预期的0.5%,另外同比增长9.6%,创有数据纪录以来新高。
“由于国内需求强于预期,家庭支出、私人投资和公共支出较为强劲,再加上上半年矿业出口利润较高,使澳大利亚经济从疫情中迅速复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员唐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了澳大利亚经济整体保持增长的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官方公布这一季度GDP数据之前,外界普遍不看好澳大利亚该季度的增长。花旗集团分析师曾警告说,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肆虐,在澳大利亚持续实施封锁的情况下,经济可能会再次出现技术性衰退。
虽然澳大利亚在这一季度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有相关经济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澳大利亚零售额环比大幅下降了2.7%,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的零售额下降了8.9%,为2020年8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此外,还有分析师指出澳大利亚7月失业率意外降至12年低点,主要是由于抗疫封锁举措限制了人们找工作的能力,导致他们退出了劳动力大军。除此之外,疫情的冲击也导致原本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净出口,正成为了拖累经济的影响因素。
鲸平台智库专家、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经济主要靠初级产品出口和内部服务业,疫情导致两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出口减少是影响澳大利亚经济的一个因素。而澳大利亚出口的恢复,要看中澳关系的同时,更要看中美关系。”他补充道。
中澳关系前景未明,澳大利亚经济将走向何方?
盟友抢占市场份额
澳大利亚虽然逃过了技术性衰退,但距离真正的经济复苏仍然很远,尤其是其受到低出口量的影响越发明显。花旗集团澳大利亚首席经济学家乔什·威廉姆森(JoshWilliamson)表示,净出口下降的影响“预计将超过家庭消费、政府需求、企业投资等所有积极的国内增长驱动力”。
说起澳大利亚的出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澳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向来依赖矿产资源的出口,赚取贸易顺差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澳贸易额为2296.23亿澳元,澳大利亚从中国获得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600亿澳元。
然而,随着中澳关系的降温,澳大利亚也开始远离经济的“蜜月期”。
对于澳大利亚进口的葡萄酒存在倾销的问题,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以保证金的形式对澳洲进口的葡萄酒征收107%至212.1%的关税。这就意味着澳大利亚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代结束了。
中方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和大麦征收关税的举措受到关注,但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远超中方的事实却往往被忽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抵制,也导致了其出口的损失。
当中,要数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出口最受影响。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的数据,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进口量从2019年1-5月的6302万升跌至2021年同期的680万升,进口额从3.46亿美元下降至4900万美元,市场占比由33.6%下降至7%。对澳大利亚来说,其葡萄酒出口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
而与此同时,其他贸易伙伴正抢占着原本澳大利亚的市场。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的数据,2021年1-2月,法国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额重夺瓶装酒来源国“榜首”。从份额数据来看,澳大利亚葡萄酒让出的份额多数被法国葡萄酒所占据。
除此之外,美国对中国冷冻牛肉的出口也在今年5月超过了澳大利亚。有分析认为是中澳关系的紧张推动了这种转变。对此,沈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个中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源于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履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将部分采购从澳大利亚转向美国。”
有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美国对中国的葡萄酒、牛肉、棉花、木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均有所增加。不得不说,澳大利亚产品的“缺席”确实让美国的产品得到了更好的机会进入中国。
寻求替代市场前景未明
疫情的封锁,让澳大利亚的经济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
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数据,8月31日,堪培拉报告13例新病例,而新南威尔士州报告了1164例新感染病例,逼近前一天创纪录的1290例,已被封锁五周的维多利亚州报告76例新增病例,略高于前一天报告的73例。当天,因应病例数持续激增的情况,首都堪培拉将严格封锁措施再延长两周。目前,澳大利亚全国只有不到28%的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
“受到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大约五分之三的人口目前处于封锁状态,三季度经济萎缩已成定局。”唐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澳大利亚在二季度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同时,唐凯向记者表示,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上升,各州政府正暗示将从第四季中期开始放松限制,这将会助力经济复苏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