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7月份经济数据落地,市场对降息的预期一浪高过一浪,如同盼甘霖一般。但从7月15日央行MLF操作到7月20日LPR报价,市场的预期一次次落空,中间更是出现了降息传闻(彭博的翻译乌龙,错误地将“proposedoverhaul”翻译为“降息”)。在降息预期多次落空之后,市场对降息与否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市场预期和美联储Taper进程、降息优于降准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降息的必要性,并通过央行历次降息时的通胀背景,为本次降息的时点提供一些思路。
一、降息的必要性
(一)基本面超预期走弱,需降息出重拳
7月经济数据超预期回落。7月由于台风洪涝恶劣天气、局部疫情反弹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经济短期扰动因素增多,叠加城投和地产还处于监管高压中,所以无论是生产端、投资端还是消费端(内需及外需)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回落幅度超出市场预期,表征上经济类滞胀特征加剧,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所增大。
7月失业率重回上升通道。7月由于短期经济特别是服务业对增加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造成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6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5.1%,结束了近5个月的下行势头,重回上升通道。
7月份金融数据全面回落。(1)贷款增幅回落,实体融资需求偏弱。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出现明显回落。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自去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回落,显示在总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实体融资需求持续低迷;居民中长期贷款受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升级加码,回落幅度加大。(2)社融增速超季节性回落,信用收缩明显。7月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缓慢、非标融资明显收缩造成社融超季节性回落。非标融资中的表外票据、委托和信托贷款均表现偏弱,反映出基建和地产行业的融资需求走弱。(3)M2结束缓慢上行趋势。7月M2同比较市场预期低0.4个百分点。7月金融数据的全面回落,显示降准对信贷的支撑有限。
7月基本面超预期全面走弱,说明7月15日降准更多是对冲流动性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在目前保增长保就业尤为重要的背景下,需降息这一重拳方能缓和基本面加速下滑的局面,助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二)央行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会传递降息信号
8月23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会议指出在“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背景下,要“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为此,央行提出的两个相对具体举措之一是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推动小微企业综合成本稳中有降。这个具体举措或暗指降息(并非要降货款利率,因可以下调MLF利率—LPR利率—货款利率)。此外,会议还指出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传递了宽货币宽信用的信号。面对7月份金融的全面回落,央行有必要进行降息实施宽信用。
(三)市场利率明显低于政策利率,市场降息预期浓厚
自7月9日央行宣布降准以来,1Y股份行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下行至2.6-2.8%的区间,并在8月一直运行于2.7%以下,截至8月25日,1Y股份行存单发行利率下行至2.69%的较低水平。1Y存单利率大幅低于MLF利率的同时,30Y国债成交活跃度处于高位,市场看多情绪浓烈,显示了市场浓厚的降息预期。同时也说明7月15日的降准更多地只是对冲流动性缺口,不足以支撑存单明显低于MLF利率的现实情况,需降息来完成支撑。
(四)美联储Taper进程或超预期,需降息为货币政策留足空间
首先,美国2021年7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数增加94.3万人,好于预期的增加87万人;失业率为5.4%,好于预期的5.7%,市场对美联储收紧的担忧有所上升。其次,8月11日,素来以鹰派立场著称、2023年拥有FOMC投票权的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美联储应在9月宣布Taper,并于10月开始执行。美联储此轮Taper进程及加息的节奏存在超预期的可能,而且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美国加息、中国降息的情形。所以在美联储实施Taper及加息前,需降息给我国货币政策留足空间,以防将来出现被动局面。
(五)降息优于降准
首先,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和近期原油价格的下跌,实际上预示着今年工业品价格的高点已过,制约货币政策宽松的最大拦路虎已经不复存在。价格预期的回落,为降息提供了可能。其次,针对后期有大量MLF到期,所以若降准更多是对冲MLF到期、缓解短期流动性,而且钱能否从银行出去,市场是否有需求,货币传导的路径是否通畅,都悬而未决(7月降准但7月经济超预期回落也说明了降准的效果有限),与降准不同的是降息之后会使实体贷款利率随之下行,影响更为直接。另外,考虑到7月降准,9月降息,交替进行,又能引导LPR下行,效果可能更好。所以相比降准,降息的信号意义和实际意义可能更大,更有效。
二、需降哪个利率
降息降哪个利率,无非有5种,分别是存款基准利率、贷基准款利率、MLF利率、LPR利率和OMO利率。我们认为本次央行若降息应是降MLF利率,原因有三:(1)考虑到存款基准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自2015后以来未发生过变动,所以这次变动的可能性也极小;(2)在2015年以来的操作中,OMO利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