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修复的期待会落空吗?
时间:2021-08-26 00:00:00来自:Beta财富管理字号:T  T

消费修复总体疲弱

自疫情影响减弱以来,居民消费一直处于缓慢修复中,但总体态势偏于疲弱,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对经济的拉动也显不足,市场期待的“补偿性消费”迟迟未出现。最新经济数据显示,7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复合增速为3.59%,去除价格因素的实际两年复合增速为1.75%。

消费修复呈现出各分项分化的格局,具体来看主要包括:

必选消费韧性较强VS可选消费拖累明显

必选消费方面,疫情导致贫富差距拉大,高收入人群收入提升、低收入人群受到冲击,而低收入人群作为必选消费的主力,疫情对其收入的冲击使得必选消费缺乏支撑。但总体而言,必选消费比可选消费弹性较小,韧性较强,且大多已修复至疫情前水平,为消费修复提供支撑。

可选消费方面,更容易被疫情对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强冲击而拖累。

线上消费高速增长VS线下餐饮冲击巨大

疫情对于线下消费场景的冲击使得居民线下消费积极向线上转移,线上消费高速增长。2020年,线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8%,线下商品零售额(不含汽车)则同比下滑了8.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重自疫情以来一直超过20%。

线下聚集型接触型的服务消费,尤其是住宿餐饮、商务服务等人员聚集场景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受冲击较大,餐饮收入两年复合增速至今仍在0左右,始终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且限额以下企业冲击更为明显。

限额以上消费恢复迅速VS限额以下消费受压制

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企业消费品零售表现分化。疫情之后,以餐饮为代表的线下服务消费受到持续压制。而餐饮收入占限额以下消费的12.6%,拖累限额以下消费修复。与此同时,汽车类消费占限额以上消费约40%,疫情后在货币宽松、购车补助等政策提振下,汽车消费对限额以上消费形成支撑。此外,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规模大、线上渠道发达,在线下商品消费向线上转移过程中更加受益。

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居民收入-居民储蓄,即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与储蓄。收入受当期收入、预期收入及就业水平等因素影响。而收入恒定的假设下,消费还是储蓄由居民的偏好决策。

居民收入

当期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处在爬坡阶段。今年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速为7.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6.33%,均不及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尚未回归常态。

收入增长基本由经济增长决定,当实体经济效益较好,推动GDP增速上行时,反过来劳动者报酬也会增加。从两年平均增速上看,居民收入修复进度不及GDP增速。空间上看,二者尚未回归疫情前水平。

农村人均收入恢复速度快于城镇,但消费上农村消费更为乏力。二季度农村人均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9.03%,城镇为6.32%,但消费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长3.6%,与城镇基本持平,或折射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疫情冲击更大。

从行业上看,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低消费人群对利率不敏感、对财政不敏感、只对收入敏感。截至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个体工商户中50.6%从事批发零售业,12.1%从事住宿餐饮业。对比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

低收入人群处于收入受损,消费乏力,所处行业营收恢复缓慢,收入修复承压,低端消费进一步承压的负反馈循环中。不难发现对于低收入人群特别是从事住宿餐饮业人员是本次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中的主要受损群体,而不论是企业减税还是租金减免等政府救助措施他们都是更难获取足够帮助的群体。

预期收入

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通胀预期将继续挤压居民预期收入。经济复苏周期下,供需失衡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上游材料成本不断提升,其通过产业链向下游和终端企业传导成本压力,挤兑居民工资性收入,企业利润率得到改善。但由于上下游涨价节奏不同步,下游和终端企业利润将受到压缩,甚至加剧某些行业的债务负担。

7月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PPI同比剪刀差达11.70%,CPI与PPI同比之差为8.0%,二者均扩至历史最高,表明上下游企业盈利已出现分化。下游企业盈利压缩可能通过直接削减劳动力的薪酬水平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挤兑居民收入。目前大宗商品涨价趋势已有所缓解,且央行7月份全面降准,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经营压力有望缓解,这或将支撑工资性收入的恢复,增强中低收入居民对于预期收入的信心。

就业水平

城镇调查失业率已回归至前三年均值水平,预计后续失业率总体稳定。7月城镇失业率5.1%,较前值小幅反弹0.1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夏季毕业生规模迎来高峰,叠加洪涝灾害和散点疫情因素,摩擦性失业暂时上升。从增量上看,7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万人,较去年同期水平增长了15.89%,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其增速仍为负值。考虑到新增就业人数的季节性规律和汛情疫情的影响,我们预计三季度失业率或出现小幅反弹,四季度再次下降。

企业的复苏分化,加剧了中低收入人群就业的结构性问题。2021年至今,大型企业PMI指数始终位于荣枯线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