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GDP的三大产业以往有相对稳定的环比季节性规律,以各自给定环比推算GDP同比增速是常用的预测方法。疫后经济又有一定特殊性,从疫后三大产业GDP的趋势特征看,第一产业受冲击最小,2020年Q3起基本恢复至季节性;第二产业受冲击较大,从底部起来后先是经历一轮强于正常环比季节性的修复脉冲,后于2021年Q1收敛至季节性规律;第三产业受社交距离和生活半径影响较大,环比脉冲强弱与防控状态关联度较高,在防控平稳的时段和区域疫情反复的时段,三产环比会分别高于或低于季节性。
因为GDP及三大产业环比具备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其各季度环比增速总是围绕季节性规律波动,因此通过环比季节性规律结合短期扰动因素,给定环比增长区间并推算GDP同比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预测方法。
由于三大产业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不同,疫后修复阶段,三大产业环比脉冲特征并向其各自的季节性规律收敛的修复路径也大不相同。
第一产业受疫情冲击最小、恢复也最快,2020年Q3开始,第一产业环比增速基本完全恢复至季节性规律。
第二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2020年Q1环比-30.8%,显著低于其季节性规律的-20.5%;此后,各个季度以高于季节性规律的环比增速实现快速修复,自2021年Q1开始,二产环比完全与季节性规律吻合。
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且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受区域疫情反弹和防控状态影响较大,疫后三产环比围绕季节性规律上下波动,与疫情呈现反向关系,即2020年Q1、2021年Q1低于季节性,其余季度高于季节性。
以年初冀黑吉三省疫情阶段为例,2021年Q1第一和第二产业不变价GDP环比分别增长-66.1%和-20.5%,与各自的季节性特征(2017-2019年均值)-64.9%和-20.6%偏离程度仍相对有限,这意味着阶段性局部疫情反复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冲击程度不会导致其明显偏离季节性规律,我们可以在经济增速预测中将重心放在对第三产业的判断假设上。
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以来,从疫情反弹强度(最高日新增确诊数)和持续时间长度两方面来看,对本轮疫情影响分析最具参考意义的是今年年初冀黑吉疫情。
从疫情的反弹强度来看,本轮疫情影响弱于年初疫情。本轮疫情最高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108例,小于年初疫情最高的135例;7月初疫情至8月24日,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60例;从1月1日至2月7日新增确诊清零,累计确诊病例2104例。
从影响的持续时间来看,本轮疫情对三季度经济活动的影响时间更长。年初疫情截止到2月7日新增确诊清零,对一季度经济活动冲击时间持续了37天。三季度以来,7月4日云南瑞丽出现本土疫情,再到7月20日开始南京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并随后呈现“多点发生”态势,截至8月24日,疫情对三季度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持续了52天。
从影响的地区范围来讲,本轮疫情影响地区更多,且集中在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1月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省份包括河北等10个省份1,其中河北、黑龙江和吉林新增确诊超百例;7月下旬以来发生本土疫情的省份达到19个省份2,集中在江苏、河南、湖南和湖北等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2021年Q1第一和第二产业不变价GDP环比分别下降了66.1%和20.5%,与各自的季节性特征(2017-2019年均值)-64.9%和-20.6%偏离程度相当有限,意味着阶段性局部疫情反复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冲击程度不会导致其明显偏离季节性规律,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后续的经济增速预测中将重心放在对第三产业的判断上。
由此我们进一步对第三产业的扰动做出推测。我们以城市交通客运数据作为居民社交距离和生活半径的影子指标,相较于确诊数据、疫情持续时间等刻画疫情轻重程度的数据而言,这一指标更靠近于疫情影响。以疫情中心城市南京和石家庄,一线城市的上海和北京,全国城市客运总量三个维度进行观测,本轮7月中下旬开始的疫情对居民社交距离和第三产业的冲击弱于春节叠加年初疫情。
因为城市交通客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社交距离和生活半径,我们以城市轨道交通数据来观察两轮疫情的影响程度。
以石家庄和南京两轮疫情中心城市作为观测样本。石家庄疫情开始发生于1月4日,尽管到2月4日已经清零,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的明显恢复受春节影响延后到了3月份。1月和2月份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仅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7.1%和27%,这一恢复程度仅略高于2020年2月份的7.3%和3月份的21.6%。
而本轮疫情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7月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5.6%,虽较6月份的89%出现明显回落,但受冲击程度要明显弱于石家庄;考虑到南京疫情始于7月下旬,我们以7月最后一周数据来看,南京地铁客运量合计636.4万人次,相当于2019年7月最后一周地铁客运量2083.5万人的30.5%,也要弱于石家庄1月份受冲击程度。
以北京和上海两大一线城市作为观测样本。北京7月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3.2%,而1、2月份水平为61.5%和67.5%;上海7月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6%,而1.2月份分别为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