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3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新一轮中央支持四大区域板块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同时,一系列省区市发展战略和相关指导意见也相继公布,多维叠加的区域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上半年,四大区域板块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哪些基础,下半年有何期待、如何改进……围绕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东部率先发展
稳步前行需“内外兼顾”
进入“十四五”以来,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以经济带、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在改革创新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不过,当前“领头羊”的率先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专家认为,东部地区需要承担先行先试的风险,也要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同时要面临内部南北分化的冲击,还需要协调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不仅要做好“内外兼顾”,还要在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上不断前行,才能发挥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头引领作用。
“十四五”开局东部率先改革创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东部内地10个省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除河北外经济增速同比均超10%。东部地区还展现出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新动能,有6个省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20%。上半年北京新经济更是实现增加值7870.8亿元,占北京生产总值比重达40.9%。此外,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技术、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东部多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里不断扩大。
同时,东部地区在示范区、试验区建设上继续先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上半年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过半任务陆续落地见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在上半年分别出台了相应发展意见或实施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我国经济总量的44%。目前长三角区域上海对于浙江和江苏的带动作用,深圳、广州对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体现。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数字经济、数字通信行业的发展值得期待。
在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看来,东部地区在全国发展中承担了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在产业链上要带头做好基础科学与卡脖子领域的难题攻克;在制度上要结合自贸区、示范区等先行先试,为全国总结好改革经验;在促进经济转型上要优先发展新消费,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在共同富裕战略上也要优先试点。未来,这些领头羊的先行先试经验也将不断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输出。
东部转型面临国际挑战与南北分化
从经济总量看,上半年,东部地区累计经济总量达到了27.71万亿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52.25%。但从上半年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增速、进出口增速看,东部地区却低于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
陈波指出,东部地区多个经济增速指标整体低于中部地区是经济发展规律。东部地区发展要突破的瓶颈更有挑战性,因为东部地区要实现的是经济转型,而转型意味着要做开创性探索,没有成功路径可以依赖。从全球来看,东部要发展的行业领域,是与全球其他领先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东部更需要与国际接轨,释放制度红利和潜力。所以,在此过程中,东部的发展压力会更大,经济增长不可能保持很高的增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我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是否稳固与东南沿海的强弱有关,因此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不能停止,未来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虽然东部地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经济规模,但从区域内部看,东部地区增长企稳主要依靠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河北、山东近年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陈耀认为,东部地区内部的南北分化现象背后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整体分化。相较于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战略的较早部署和诸多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不过,由于东南沿海承担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先行探索发展道路的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存在的南北差异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
在陈波看来,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从产业发展角度,理想的状态是东部地区将制造业更多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利用中西部已有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运输条件以及人口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得中国继续保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东部创造,中西部制造”的制造业发展蓝图。目前,东部和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