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来,国内流动性环境被添加了一些新要素,7月超预期降准、下半年地方债放量及美联储TaperQE进程加速等新要素将如何影响年内流动性环境?不一样的流动性环境下,资本市场又将如何演绎?本文主要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上半年狭义流动性为何偏宽松?
上半年狭义流动性宽松的动力并非来自银行体系的负债端,而是资产端。前7个月实体企业融资需求、政府债券供应均有走弱,银行体系中流动性“盈余”,呈现优质资产欠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银行体系倾向于加大票据融资,将资金以拆借回购的方式拆借给非银机构。另一方面,银行体系优质资产欠配也造成政府债券招标倍数升高,机构对新增利率债的配置需求较为旺盛。
年内流动性环境将如何演变?
整体来看,年内“宽狭义、窄广义”的异样流动性环境有望延续。首先,年初下达的专项债额度存在一定的发不完的可能性,部分债项发行窗口或后移12月甚至明年一季度,债市供给对年内流动性的压力或将低于预期。
其次,央行年内仍有“降准置换MLF”的可能性,叠加政策端反复提及的“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狭义流动性短期有望延续宽松。
第三,7月国内宏观数据显示“稳增长”压力较大,也对信用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政策强调“跨周期调节”,四季度或将是“流动性精准滴灌”向“实质工作量”转换的窗口期,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望维持合理充裕。
最后,美联储短期操作对国内流动性环境的掣肘有限。其一,“TaperQE”不等于加息,“TaperQE”到加息之间仍将有较长时间的间隔。其二,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反映国内外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差异,去年3月以来,我国经济率先修复,较强的经济基本面在中长期支撑人民币汇率,我国货币政策始终独立自主。
若“异样”流动性环境延续,市场又将如何演绎?
债市方面,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共同下行,期限利差小幅走扩,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相对较大,印证流动性环境是当前债市表现的主要影响因素。若“异样流动性”持续演绎,债市配置机会的确定性较强,利率债需求维持高位,信用分层或加速演绎,高评级债项利差有望收窄。
此外,狭义流动性偏宽,非银机构可用资金规模增加,股市有望迎来资金持续涌入,高流动性水平或将加深股市结构性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外部疫情再度出现反复,主要工业原料超预期上行,下游需求修复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