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报告:明年财政节奏较大概率是前置
时间:2021-08-26 00:00:00来自:广发证券字号:T  T

报告摘要:

2021年的财政节奏为何呈现“后置”特征?

2021年财政节奏后置这一特征,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前期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年中往后才开始加码发力。1-6月新增专项债进度仅达28%,远低于2019、2020年的64%、59%(图)。除地方债发行节奏之外,财政支出也呈现一定的后置现象。1-6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8%(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4.2%,下同),支出增长4.5%(-0.8%)。无论是对比全年的预算收支目标,即收入增长8.1%(1.9%)、支出增长1.8%(2.3%);抑或是对比收支进度,即1-6月收入进度5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支出进度49%,落后2018-2019年4-5个百分点。

这一“后置”现象的出现有几个原因:

一是去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影响之下仍有部分结余资金可供年初使用;二是强势出口支撑经济,上半年出口增速高达38.6%,稳增长压力较小;三是工业通胀压力偏大,上半年PPI累计同比为5.1%,公共部门投资加速或将加剧工业原材料价格压力。

四是今年专项债更加严格的穿透式监管政策出台,加之优质储备项目不多,最终推迟了地方债的发行节奏。2019-2020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均于前一年的11-12月下达至各地,而今年提前批额度下达时间为3月。

2021年的“财政后置”对宏观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1年财政进度偏慢,对上半年的宏观面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基建投资增速偏弱,建筑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中基建相关的交通运输(-3.3%)、农林水事务(-8.1%)等分项,增速远低于整体增长。与专项债直接挂钩的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预算,其支出更是明显受到发债节奏的阻滞影响。这进一步导致了上半年的基建投资表现平淡,实物工作量较难推动等现象。

1-6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为7.2%,主要是去年一季度基数偏低所致,扣除基数因素后的基建增速为2.7%,明显低于去年年中7%-11%的增速水平。

第二,在没有建筑业部门带动信用派生的背景下,本应在财政体系的资金停留在金融体系,狭义流动性偏宽,市场利率整体偏低。这一点是站在2020年底不曾完全预期的,2021年广义流动性的收缩符合预期,但财政后置的影响远超预期。

哪些迹象指向2022年将“财政前置”?

第一,今年的财政后置具有一定特殊性,正常年份下财政节奏均呈现一定程度前置特征。我国财政节奏自2013年以来本身亦越发前倾化,2015-2019年一季度支出进度分别为19%、21%、24%、24%、25%,上半年支出进度分别为45%、49%、53%、53%、53%。可见,纵不考虑上述因素,在大部分年份下财政节奏前倾本就是一大趋势。

第二,政治局会议要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今年部分地方债额度将年底发行,明年初使用。1-8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为1.8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仍有约1.8万亿元的额度大概率将在9-12月内发行完毕。除9月这一传统发行旺季外,根据我们在前期《专项债、实物工作量与财政进度》中的分析,12月也可能会承担约5000-7000亿元左右的发行额度,这一点是超季节性的,将对12月的金融市场、明年初的项目投资以及同期财政支出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与今年上半年相反。

第三,前期发改委已下达各地可以着手筹备2022年专项债对应项目的要求1,这一时间较往年相对提早。再考虑到明年各地对穿透式监管以及对应的政策要求将更加了解,审批过程预计也将较之今年更加顺畅。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年的穿透式监管政策将在明年有所放松,但各地对监管要求进一步的学习与理解,将减少审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发债效率。

第四,2021年下半年出口韧性背景下,经济有放缓压力但仍不至太差,年中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定调仍是“稳定恢复、稳中向好”;2022年出口、地产两大关键需求均会面临一定压力,制造业也处于去库存周期中,政策更需要提前布局稳增长。

第五,今年的财政后置致使明年基数中枢前低后高,基数的错位叠加明年财政支出的前倾化,将进一步放大明年的前倾化特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12月超季节性的地方债发行情况,故明年1月份的发债规模或将受此影响,整体规模较小。这一点可关注今年底提前批额度是否下达,以及下达规模的大小:若提前批额度下达时间与2019-2020年基本一致(即前一年的11-12月),则明年1月份或将仍有少部分新增专项债开始发行;若年底暂未下达,则大概率是基于12月的考虑,则明年首批新增债的发行时间或将自2月开始。但1月份的情况并不影响全年整体的前倾化趋势,无论哪种情况,年初的投资节奏都大概率将较为平滑。

财政前置对2022年的经济将带来哪些影响?

2022年财政前置对经济将产生一系列影响:

一是今年的“财政后置”和2022年的“财政前置”在事实上形成一个对接,积极财政的连续性得以保持,对2022年开年及上半年的基建投资将继续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二是对于2022年的经济来说,如果“财政前置”,宏观基本面会更明朗。2022年年初经济大概率存在下行压力,而海外货币政策退出不排除客观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