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已获通过。
东北全面振兴迎来重要节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已获通过。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和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今年以来,东北全面振兴的步伐明显提速。
2月19日,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正式建立。3月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加快研究制定。6月16日,李克强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7月初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地方对接会·吉林站”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表示,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安排,国家发改委正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很快就会对外公布。”
2003年开始,自发起第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至今已近二十年。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衣保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步伐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密不可分。“‘双循环’对于东北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放眼全国,东北地区的基础工业部门一直较为发达,尤其在外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基础工业在解决产业链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随着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获通过,全面振兴路线图、时间表浮出水面,东北振兴也将迎来全新突破。
发展沿海经济带
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尤其是日韩地理位置相邻,经济互补性强,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
会上,李克强说,要充分发挥东北沿海沿边等区位优势,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发展沿海经济带,扩大沿边经贸合作,增强港口集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抓住RCEP签署后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开放步伐,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增强竞争力。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曾分析指出,东北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地缘属性,这是可以深化东北亚合作、深化对东北亚开放、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的一个基本依据。
“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了向北开放,为东北向东北亚深度开放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在积极行动,加快打造开放新前沿。以辽宁为例,近年来,辽宁全面对接国家规划,将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等辽宁元素纳入国家方案。2021年,辽宁继续量化相关目标和任务,具体包括深化RCEP协定规则研究、正式申请加入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落实《外商投资法》、发布最新《辽宁省外商投资指引》、出台《辽宁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
7月初的圆桌会议上,肖渭明也明确提及,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区位优势。“我们正在研究编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入推进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延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采取更大力度开放措施。加强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新前沿。”
未来东北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李凯认为,这需要对东北的各项政策重新思考,包括开放问题、区域发展的战略,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产业政策等,整体要有一个配合,从而形成撬动东北发展新局面的契机。
具体而言,应加快把大连打造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把黑龙江打造成对俄罗斯开放的新前沿,并抓住FTA服务贸易开放的机遇,形成东北地区服务业开放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上通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将成为东北地区打开沿海开放新局面的重要文件。“实际上,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念已提出十余年,过去通常叫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衣保中认为,新规划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可视为老规划的升级版。辽宁作为最北部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条件优越,新规划的出台也可以看出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辽宁沿海经济带将被打造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产业升级靠内生动力
东北振兴,产业先行。
一直以来,东北产业优势鲜明,不仅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产业链条完整,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和商品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此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要加快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把国家粮食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如何理解“把国家粮食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在衣保中看来,这意味着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将人才、技术、科技力量和现代服务业等导入乡村,从而助力实